盐津 豆沙关

2015-05-04 05:06
云南画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李冰马帮绝壁

公元前 250年,秦孝文王逐步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命蜀郡太守李冰开修僰道。石门若堵,绝壁如削,工程量巨大,智慧的李冰想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采伐一片树林,积于坚岩之上,点燃一把火,大火烧过之后,坚硬的岩石变得酥松脆弱。秦统一之后,为了进一步略通云南,又将僰道向前延伸,至僰道全长约一千多公里,因道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

豆沙镇,是一个从古至今从未冷清过的地方。豆沙,以驻地豆沙关得名,唐、宋名石门关,明称罗佐关,清至今名豆沙关,为历代军事要隘。豆沙的先民早早来到这里,延续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和文化。五尺官道间踏过多少故事,一边是崖壁上过客留下的绝句,一边是高耸万丈的峭壁,先民们在最低端劈开一条通往繁荣的道路,一条,数条,随着时间的流逝,五尺道不再孤独。南方丝绸之路在石板上深刻的马蹄印中延伸向岁月的远方,仿佛那些昔日的中原人,经过时的耳语,马背上的铜铃,以及商贸繁忙的景象,在你踏上五尺道的那一刻,便身临其境,释然开来。

隋唐宋时期,“五尺道”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整,并改称“石门道”,清乾隆年间,为舒缓铜运艰难,开浚关河航道,整修沿岸水步道,“石门道”一线更成为滇东北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

这条古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这一路上留下了太多的历史足迹,许多重大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在这里演出,许多著名的人物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对世事盛衰的惊讶与叹息。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僰人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长方形岩坎内,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袁滋,走剑阁,入益州,在五尺道上踏着马蹄印痕,一步步走到石门关,回眸巴蜀烟霭、中原云霞,仿佛仍置身长安城中,几分伤感,几分悲壮。从此石门关前的绝壁上便多了一方摩崖,既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辉煌,也留下了堪与李冰比肩而立的大书法家袁滋硕果仅存的一件传世精品,也是唐贞元年间中原、巴蜀与云南交通史上真实的碑记。

古道上的每一级石梯,都是历史的链条,青石砌成的路面,镌刻着马帮留下的深深蹄印,千年的磨砺,为石梯刻上了道道的历史。在至今保存完好的石门关300余米不甚规整的古道上,留下了241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最深者竟达12厘米,这是一茬又一茬马帮成百上千年行进于此留下的永恒的记忆。悬棺犹在,僰人已逝,盐船的号子也已远去,现代的交通扑面而来;“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辉煌,变成了内昆铁路、水麻高速路的相映生辉。

历史的“五尺道”!永远的“五尺道”!

猜你喜欢
李冰马帮绝壁
写给爬山虎
在古石绝壁前
飞檐走壁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韦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