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拉伯语比喻和阿拉伯文化关系

2015-04-30 17:09程亚妮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真主阿拉伯人阿拉伯语

程亚妮

摘 要:阿拉伯人使用最多的修辞方式是比喻,而阿拉伯国家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造就了阿拉伯语修辞中的特殊表达,本文试从阿拉伯语比喻中喻体内容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对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阿拉伯语比喻;阿拉伯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容十分广博的集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等。而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来反应物质世界,它更是文化的物质外壳,集中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智力改造,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总是相辅相成的。而语词中的比喻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对生活中某些具有共性的事物的类比,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尽相同,比喻便具备了鲜明的民族性。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从喻体内容看阿拉伯民族的信仰

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成功的比喻既具有独创性,又具有可接受性,通俗而不陈腐,新颖而不古怪,清晰而不浅露,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好的比喻是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生活环境、语言特点、历史原因、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就会造成不同的语言在运用比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我们也能够从《古兰经》中所使用的喻体中看出阿拉伯民族的信仰,如:真主是天地的光明,他的光明象一座灯台,那座灯台上有一盏明灯,那盏明灯在一个玻璃罩里,那个玻璃罩仿佛一颗灿烂的明星,用吉祥的橄榄油燃着那盏明灯;它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它的油,即使没有点火也几乎发光,—光加上光一真主引导他所意欲者走向他的光明。真主为众人设了许多比喻,真主是全知万事的。真主没有给谁光明,谁就绝无光明。这里以光明比喻“真主”,因为真主在阿拉伯人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敬畏、崇拜真主。阿拉伯人把《古兰经》信为真主赐予的经典,在喻体内容上也有体现。

宗教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行为的准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也必然会反映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因此,宗教在语言和文化也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二、从喻体内容看阿拉伯民族的生活环境

在阿拉伯语比喻中,珍珠、鱼、牛、鸟、猴等均可用作喻体,如:“珍珠般的牙齿”,“像水中的鱼那样灵活”,“暴跳如牛”,“如鸟飞向天空”,“猴子般好动”。喻体里出现“鱼”与“珍珠”,表明阿拉伯人生活环境里有海,有河,出现“牛”,表明他们的生活环境里有农田或牧场等等。这充分说明,用作喻体的总是人们常见的事物或为多数人所能接受的概念,如:

“沙子”沙漠地区常见的,“蜃景”则更是沙漠地区的一大自然景观。一般说来,作家总是在体验生活之后才写成文学作品的,因此,文学作品总能反映社会和自然的某一侧面,阿拉伯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如《一千零一夜》故事中有这样的描写:她那腰肢比被苦恋折磨的病人的腰还细,她的臀部比沙漠中的沙丘还沉。”

阿拉伯半岛虽然气候干燥、土质含盐,不宜植物的生长,但在一望无际的沙漠深处,也不乏片片绿洲。那里椰枣成林,花草遮地,一派绚烂景象。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随着阿拉伯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阿拉伯人对植物的认识,远远超出了阿拉伯半岛的范围。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动植物、自然现象等作为喻体,与民族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生产劳动等因素存在着密切关系,不管哪个民族、哪种语言的比喻,在喻体选用时都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影响。

三、从喻体内容看阿拉伯人的民族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喻作为话语修辞的一种形式是文化的具体体现,阿拉伯人所运用的比喻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所编制组合而成的语言模式。比喻中自然散发、流露着这种心理特征。阿伯语拉修辞中的比喻,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经历、文化积淀、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的民族特性。阿拉伯人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来体现对于生活中美的感悟。古代的阿拉伯人用“野牛大凤眼”来比喻美女的明眸,用“长矛只听杆”比喻淑媛的细颈,比如:美女双眸明又亮,赛过野牛大凤眼;椒媛颈项细又长,胜似长矛直挺杆。

这是跟阿拉伯民族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阿拉伯半岛位于沙漠,他们多用野物来比喻美女。其他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跟阿拉伯不同,这说明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修辞方式,但由于语言特点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换句话说,因其不同的环境、文化、宗教等,所以各民族对于美感也有着各自的表达方式,这就可以体现修辞对比喻美感的影响。

四、结语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文化的语言就是空洞的,或者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美国的语言学家萨佩尔在其《语言论》一书中说过: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不脱离社会而存在,语言无论地位有多高,它毕竟只是精神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不是简单的来反应物质世界,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个歌世界的智力改造,比喻这种修辞形式集中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智力改造”的过程。伊斯兰宗教赋予了阿拉伯语比喻新的意义和使命;阿拉伯语比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对其传统游牧生活的“映射”。

参考文献:

[1]何善芳.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4(1).

猜你喜欢
真主阿拉伯人阿拉伯语
阿拉伯人
科技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及翻译方法探析
从名言名句中看古代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古兰经》中的人生观
网络资源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阿拉伯语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难点探析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阿拉伯人的头巾
“真主”观念与五代政局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