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孙瑜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大师级人物,曾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作品,从鲍得利的电影装置理论来看,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们是当时所处年代的观影者的欲望投射,本文从此理论出发,通过研究孙瑜作品进而探究三十年代上海大众的时代性心理需求,剖析电影这种影像艺术与时代大众心理欲望的关系。
关键词:孙瑜;心里需求
电影是一种欲望的投射装置。
鲍得利是最早指出电影装置或电影技术会对观影者产生意识形态效果的电影理论家之一,在最简单的例子中,电影装置只是将现实主义的图像和声音摆在眼睛和耳朵前;然而,技术遮盖了现实被一画格一画格连在一起的方式。它同时提供了透视空间的幻想。这种双重的幻想隐藏了意义生产的过程,即把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呈现为自然的状态,也就是说,它创造的是一种理想的现实。
何为欲望:1.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2.强烈的向往;3.肉欲或性欲。本文选取前两种定义,电影是时代的产物,其影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呈现,表现了导演的某种意图,还同时是所处时代的社会、大众的时代性心理需求表现,从孙瑜的电影出发可关照上海的时代性心理需求。
1.真善美的诗化人格精神需求
孙瑜出自书香家庭,是电影科班出身,先后于清华学校、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纽约摄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比拉斯哥戏剧学院学习电影、文学与戏剧,回国后直接进入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公司和联华影业做导演,这些因素都使得孙瑜在创作电影中都更具有诗人气质,浪漫、唯美、流畅,像在谱曲一样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区别于当时其他导演的写实主义,更加注重真善美与邪恶的较量。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上海的电影市场呈现出纷乱的虚假繁荣,大大小小的电影制作公司都以利益至上,拍摄的影片粗俗不堪,大多是一些低成本、粗制滥造的神怪武侠片和风月爱情片,趣味低俗荒诞,广大观众不胜反感。孙瑜在这一时期也曾无奈做过两部追捧商业热潮的作品《潇湘泪》(后改名《鱼叉怪侠》)和《风流剑客》,但他及时挖掘了当时在时代的浪潮中人民的需要,开始关注对社会底层的讴歌,反映社会现状和自杀等社会问题,推崇真善美,用清新质朴的电影表现手法给当时的民众以心灵的慰藉。比如《故都春梦》中,塾师朱家杰、歌妓燕燕与女儿莹姑是“假丑恶”的一方,妻子蕙兰贤淑善良,是“真善美”的一方,虽然在电影的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描述蕙兰的悲惨遭遇,但结局逆转,朱家杰幡然悔悟求得蕙兰原谅,有别于现实的残酷,这是理想主义的写照,在电影中重申了“真善美”是最终的赢家。除此之外,电影中多处场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朱家杰落魄归乡之日,天降大雪,在孙瑜的电影世界里,不论是内容上还是表现技法上都散发着真善美的诗人情怀,而这种情怀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所缺少并需求的。
2.追求纯真、健美的心理需求:
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时期,西方列强嘲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是中国大众所不能接受并希望予以反击和证明的,所以“健美”备受推崇,而混乱不堪的社会环境和大都市奢侈堕落也令“纯真”深得人心,所以一大批纯真健美的形象在孙瑜的电影中诞生。
在《体育皇后》中,孙瑜讲述了一个富家女孩因为对体育的热爱献身于体育事业的故事,女主角黎莉莉在影片中大胆展示出女性健美性感的一面,这种健康积极的力之美在电影放映后大受欢迎。电影选在远东运动会预选时上映,时机的契合使得健美形象更加深得人心,孙瑜说“强身不见得就可以救国,但是就国家的国民,身体必须是强健的”,“体育对于一个民族的兴亡是太重要了”,想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健美精神的崇尚势在必行。包括1934年的《大路》,由当时的当红小生金焰、郑君里、罗朋等出演,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具有阳刚之美的男明星,展现了对男性力量的赞颂,影片深受好评。
同时,“纯真”也成为二三十年代受众所需求的形象特质,因为封建军阀的壓迫,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相对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摩登女子,生活在乡野的纯真少女更受人们青睐。比如《野玫瑰》中的王人美,赤脚在田中奔跑,与小孩子们嬉闹,遇到困难从不退缩,用善良和纯真温暖自己和他人,这种自然并自由的天真烂漫顺应了当时的大众心理需求,令浓妆艳抹的摩登女郎显得拘束和俗气,无论是影片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将情感倾向于“纯真”这一方。
3.爱国、反帝和反战需求: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时局混乱,战争连连,尤其是抗日战争开始后大众更为疾苦,所以孙瑜作品中多有反帝反战的思想表达,也是对当时上海大众时代性心理需求的一个艺术化表现。比如《野玫瑰》中小凤与孩子们一起玩抗日的游戏,《春到人间》《疯人狂想曲》更是表现战争左右人民悲喜,在战争中人们无法正常生活,精神状态完全由战争牵着鼻子走,从而反映导演自身和当时社会大众对安定正常的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人民渴望结束战乱。
在抗日战争阶段,由于战乱侵袭全国,电影业也无法正常运转,孙瑜多部已编好的剧本都无法投入拍摄,在1939年拍摄的《长空万里》拖延三年才拍完。分析这一时期孙瑜的剧作品,可看出大都以抗日爱国主题为主,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帝国主义对战争的深恶痛绝,人们心理迫切需求战争胜利走入正轨,也可从剧作品无法实现拍摄看出现实环境的无奈。
结论:纵观孙瑜电影的创作历程,从1928年的《潇湘泪》到1940年的《长空万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电影内容和拍摄技巧都有相应的变化,电影作为一个艺术装置成为了时代性心理需求即欲望的投射地,时代大环境对电影甚至是对文化进行了潜移默化的雕琢和造就,影像与欲望的内在关联正是映射了时代和文化的关系,影像为人们的欲望创造出了一个理想的现实。
作者简介:刘冬璐(1989—),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专业,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