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琳
【摘 要】小学数学在小学的科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俗话说,学以致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应用题就是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应用题,一方面会吸引到小学生的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小学生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也是正因为如此,数学的应用题在小学的数学考核中也占据了及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小学生应用题的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由于其自我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比较差,所以在解答题目的时候经常是不对题目做出内在的分析,仅仅是根据自我的经验和数据之间的练习做出相关的分析,根据题目中表面的一些因素做出解答,思维跟不上题目的变化而转移。题目中的意思无法转换为数据的计算,从而造成错误的判断而得出错误的结果。所以,在对于小学生进行数学的应用题教学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老师需要对于题目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题目的具体结构和形成,让学生从题目的分析中得出题目的具体数据关系,从而选择出正确的计算和解答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题的难度主要不在于内在的数据的多少,主要的都是由于题目内的情节、数量关系和相关数据的混合的难易程度。而在一般情况下,应用题目中的叙述都采用书面化的语言,这对于小学生的理解来说相对会有一些难度。因此,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题目的意思,也就是审题。
审题的意思也就是读题,就是说在读题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仔细和认真,通过阅读题目,从而掌握题目中讲的什么事件,有怎样的经过,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题目中的条件。至于事情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解答的问题了。要想搞清楚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是什么,需要我们求出的问题是什么,不仅仅是要在读的同时思考,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实物或者图形来表示,这样才能将题目中的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具体化,简单化,让学生更加的容易理解和掌握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比如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农户在家里养了鸡和鸭,其中鸡有30只,鸭是鸡的1.5倍,那么该农户总共养了多少只鸡和鸭。通过审题可以看出,题目中的哪些个量与问题有关系,哪些个数据是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在读题的过程中思考,并以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就会更加轻易的理解题目中的条件是什么了,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条件是没有用的,这对于一些抽象性思维比较差的学生也会更加的容易理解了。
二、掌握准确的答题步骤
虽然说答题步骤的形成是在学生学习了复合应用题后才会出现的,但是在最初的应用题教学中就需要着重的关注学生的答题步骤,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渐的对于应用题的答题步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习惯。
一道题的对错,学生需要进行自我的判断和评价,对于正确的步骤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强化,不正确的问题要做出修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论证推理的过程。对于应用题的列式其实仅仅是解决了“如何解答”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这样答题”却是没有做出解答,这就像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成熟,所以在从已知量到未知量的转化还是不足,而生活经验的缺失又使得他们无法检验处错误之处。所以,一些解题的步骤和验算方法的应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联系生活进行答题
新课改的实行特别强调数学需要与生活的结合,并且在教学的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使得在应用题的选取上需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系,并且还需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有趣味性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并且进一步的享受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影响。
举个例子来讲:二(3)班需要对于学校花园的植物进行浇水,老师讲全班的人员分成两组,也就是男生和女生各一组。现在花园里总过有50棵植物,你觉得应该怎么分配才合理?现在的分配方案有两种,一种是男女两组分配的植物同样多,另一种是按照人数进行分配,即人數多的一组分的植物多,人数少的一组分的少。通过学生和老师们的讨论,最后得出按照人数的多少进行分配比较合理。最后引导出问题,即男、女两组各会分到多少棵植物。
虽然说题目的条件中条件还不足,但是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得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是自己提的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数学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喜欢数学,从数学中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总而言之,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环节。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燕国材.《学习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