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津涛
1949年,蒋介石大陆政权溃败,百万大陆军民仓皇迁台。但当时究竟什么人能获得一张去台的船(机)票?
除军队之外,中央研究院是蒋介石最先指示迁台的机构。但中研院成功迁台的仅总办事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数学所,其他12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与社会学所,都选择留在了大陆,在81名院士中,仅朱家骅、傅斯年、李济等9人选择赴台,陈寅恪、李四光、陈垣等60人留在大陆,另有胡适等12人去美。拒绝赴台的学者中,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比较有代表性。陈垣读《西行漫记》后,“看到了老解放区十几年前就有了良好的政治……深深地受到感动”。北平围城期间,他给儿子写信说,“政府来电并派飞机来接,都未成行,后又敦促数次,均婉谢,因无走之必要也”。
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是除军队外,政府组织迁台群体的主体。但国民政府行政院当时对所属各机关的迁徙并无任何统筹计划,最后国民政府五院十二部,“到台湾者通常不及原机关的十分之一人数”“家眷未能随行者比比皆是”。
除军队及政府机关人员外,国民政府当时已无力组织其他人员集体迁徙。
至于私人赴台,起先几无限制,但随着战局恶化,赴台者急剧增加,陈诚基于“防止‘共谍的潜入”与“预防人口过分增加,以减轻台民的负担”的考虑,于1949年2月开始实施对私人赴台的限制,颁布了《台湾省准许入境军公人员及旅客暂行办法》,规定“暂准入境”者为“中央各机关派台工作人员及其眷属”“中央各院部会及各省市政府,因公派员迁台者”“工商人士”等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