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的历史意识

2015-04-29 00:00:00韩晓青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摘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表现出来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这些都与毛泽东反思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毛泽东这种对历史进行自觉反思,进而再来指导现实的行为,就是其历史意识的鲜明表现。

[关键词]毛泽东;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05-0026-05

“意识是人的一种思维过程或思维活动,历史意识则是立足于历史的思维方式,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历史中寻求客观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历史意识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性反思,体现着主体对生活世界本质的深刻反思和把握,也反映着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1]毛泽东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曾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应该总结,从乌龟壳到共产党,这一段历史应该总结。”[2]他还曾经向人们透露过他成功的法宝:“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2]。

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对历史的理解,具备的历史意识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非常自觉地进行反思和总结,表现出来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希望从中找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文化大革命”之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在某种程度上与毛泽东的历史意识有着一定的联系。

一、反思中国革命历史,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地反抗斗争,但是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之前,中国的历次反抗斗争都没有取得胜利。毛泽东曾指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斗争,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光绪二十年的甲午战争,后头又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后接着是辛亥革命。革命是反对两个东西:一个叫做外国的压迫,一个叫做封建制度的压迫。中国人民对这两个东西总是不满意,总是要起来反抗。起来一次,被打下去,再起来一次,又被打下去,这样的历史差不多有八十年。”[3]288

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什么会失败?如何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毛泽东在对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进行总结的时候,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意识,自觉地吸取了历史上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为中国革命指引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提供了借鉴。

首先,毛泽东对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国革命不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他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远的如辛亥革命,因为那时还没有无产阶级的自觉参加,因为那时还没有共产党,所以流产了。近的如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因为这时有了无产阶级自觉地参加和领导,因为这时已经有了共产党,所以能在一个时期内取得很大的胜利;但又因为大资产阶级后来背叛了它和无产阶级的联盟,背叛了共同的革命纲领,同时也由于那时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还没有丰富的革命经验,结果又遭到了失败。抗日战争以来,因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所以团结了全民族,发动了和坚持了伟大的抗日战争。”[3]645在吸取以往革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一再强调,“是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4]262。“无产阶级无论如何不要放弃领导权”[3]56。

其次,毛泽东对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国革命不能够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中国革命的对象。毛泽东鲜明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4]3在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鲜明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究竟是谁呢?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它们二者。二者互相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而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4]633。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并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毛泽东准确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这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另外,毛泽东在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革命不能取得成功,是因为没有找准中国革命的动力。他曾对辛亥革命进行过典型分析,他指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4]16“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呢?是因为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5]15111952年的时候,毛泽东还说:“孙中山先生是个好人,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其原因:一、没有分土地;二、不晓得镇压反革命;三、反帝不尖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找准革命的动力,没有发动民众,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对照中国的现实情况,鲜明指出:“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们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6]562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就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源泉。

在吸取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后,毛泽东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对象、动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那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5]1316-1317

二、反思党的历史,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历史过程中,曾经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在指导思想上曾经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对这些错误,毛泽东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对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从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遭受的第一次严重失败就是大革命的失败。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党的领导人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毛泽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一九二七年革命的失败,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共产党内的机会主义路线,不努力扩大自己的队伍(工农运动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而只依仗其暂时的同盟者国民党。其结果是帝国主义命令它的走狗豪绅买办阶级,伸出千百只手来,首先把蒋介石拉去,然后又把汪精卫拉去,使革命陷于失败。”[4]156-157“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基本地说,是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合作之下进行的。然而当着革命和战争的紧急关头,首先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同时也由于革命队伍中机会主义者自动放弃了革命领导权,这次革命战争就失败了。”[4]184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领导武装起义,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实现了革命形势的转变。但是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党中央的一些负责同志又犯了“左”倾盲动的错误,后来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得到了及时的纠正。到了1930年,国民党内部集团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形势的发展一时有利于中共,但此时党中央的领导人李立三又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毛泽东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说:“在一九三〇年的立三路线时期,李立三同志不懂得中国内战的持久性,因此看不出中国内战中‘围剿’又‘围剿’、打破又打破这种长期反复的规律,(那时已有湘赣边界的三次‘围剿’、福建的两次‘围剿’等),因此在红军还幼小的时代就命令红军去攻打武汉,命令全国举行武装起义,企图使全国革命迅速胜利。这就犯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4]195

此后,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为标志,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开始了在中央的统治。毛泽东曾说:“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党中央的紧急会议反对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大进了一步。一九三一年一月的六届四中全会,在名义上反对政治上的‘左’倾机会主义,在实际上重新犯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6]548“四中全会是否根本错了?现在弄清楚了,四中全会在根本上是错误的。”[3]283

对于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左”或右的错误,毛泽东曾经很沉痛地说:“我们党有这样一段历史。……党内出现过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一连搞了七八年。当然,这中间也有正确的时候,例如一九二七年八七会议以后有一个短时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有一个短时期,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一个短时期。三中全会也有缺点。这三次‘左’倾路线都跟共产国际有关系,特别是王明路线。第一次‘左’倾路线同共产国际的关系不是很大;第二次‘左’倾路线从共产国际学了一些东西,但那个总的路线算是中国自己的;第三次‘左’倾路线就不同了,连六届四中全会的决议案都是俄国人给写的。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长达四年之久,造成的损失最大,革命力量损失百分之九十以上。”[7]50-51

仅仅觉察到这些错误的存在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挖掘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再犯这样的错误。毛泽东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发现,出现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共产国际的指示上,党内一直存在着思想分歧。而分歧的焦点,是要不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不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为了端正人们的思想认识,避免党再犯同样的错误,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整风运动。而此时,党已经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有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时机也比较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照自身的历史,对党的路线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党的历史上的路线是非问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召开了中共七大,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说:“在七大召开以前,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七大成为团结的大会,实现了全党思想的统一。”[8]275可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怀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对党的历史上所犯的路线错误进行不断反思的结果。

三、反思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发生过错误。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毛泽东对苏联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史进行的反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国后,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毛泽东希望尽快地改变这种面貌。他说:“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一张白纸,正好写字。”[7]43-44“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9]177-178抱着这种乐观、豪迈的情感,毛泽东开始在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之初,恰逢苏共二十大召开。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错误,对此,毛泽东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他要求全党要以苏为鉴,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4月25日他在所做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就说“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7]23。1956年8月30日,中共八大召开之前,他也一再强调:“我们历来提的口号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谁要你去学习落后经验呀?有一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连苏联人放的屁都是香的,那也是主观主义。”[7]91这可以说既是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所犯错误的深刻反思,也是对那些教条主义者的无情讽刺。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强烈的历史意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还一再强调:“对苏联的东西还是要学习,但要有选择地学,学先进的东西,不是学落后的东西,对落后的东西是另一种学法,就是不学。他错误的东西,我们知道了,就可以避免犯那个错误。他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一定要学。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有益的东西,我们都要学。找知识要到各方面去找,只到一个地方去找,就单调了。”[7]192虽然毛泽东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党还是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的挫折。当时人们想要早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观感情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毛泽东在发动大跃进之前曾说过:“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7]350

1958年秋冬之间,党中央开始发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出现的乱子。党中央能够对这些错误进行及时地纠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十分注意对发生错误的原因进行总结。庐山会议之前,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党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发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在庐山会议召开之初,毛泽东定的基调也是反思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1959年6月29日、7月2日,他在两次讲话中说:“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说了两条腿走路、并举,实际上还是没有兼顾。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8]80

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指出:“这三年大炼钢铁,挤了农业。工业战线过长,面过广,指标高了退不下来。现在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要那么十分急。过急了办不成,要搞它半个世纪。要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要搞几年慢腾腾,要搞扎实一点,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10]他还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他说:“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但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今年要做一点,这个会开完,我想去一个地方,做点调查研究工作。不然,对实际情况就不摸底。”[8]237之后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对所犯的错误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会后,中央做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决定。正是基于毛泽东这种强烈的历史意识,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及时进行反思,之后的国民经济建设整体来说运行还是比较正常的,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从中我们看出,中国开始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与毛泽东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犯错误的反思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在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犯了较大错误,但都得到了及时的纠正。所犯错误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对错误的纠正,离不开毛泽东对这些错误的反思,离不开其强烈的历史意识。

总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从而为中国革命指引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左”或右的错误进行总结,从而为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毛泽东对苏联和中国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从而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上这些,都是毛泽东历史意识的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反思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再用来指导现实的历史意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可能会更曲折。今天,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更应该吸取毛泽东的这种历史意识,从而少犯错误,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1).

[2]毛泽东透露他的成功法宝:“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DB/OL].[2015-04-13].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896/11275659.html.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77-178.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75.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