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2015-04-29 00:00:00蒋志娟
职业时空 2015年7期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及其英语学习情况,提出游戏教学法,并研究目前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的应用现状,发现其不足,进而归纳出英语游戏课堂的组织原则。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高职英语;组织原则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总是可以听到这样的质疑声:“老师,我们学英语有什么用?”对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不仅难学,而且是无用之物。他们认为,一名技术人员压根就没有使用英语的机会,于是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事实上,随着对外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越来越多地站在潮流的前沿,与外国专家或技术人员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另外,由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缺口日益增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学历论”的就业现状,将给职业院校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将给他们的工作创造更高的、国际化的就业平台。这样的总体形势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应该熟练掌握英语,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底子薄、基础差,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较低。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多样化,其中,游戏教学法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定义

游戏教学,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他提出了乐教乐学思想,后来教育界也相继涌现出了各种思潮,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譬如,梁启超的趣味教学思想,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思想,当代的愉快教育观等。

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有福禄倍尔的教学游戏思想,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思想,杜威的活动教学思想,罗杰斯的人本思想,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拜恩(Byrne,1995)认为,游戏是游玩形式的一种,它有一定的规则来控制,在游戏中,参与者应该是乐在其中的,在活动过程中,他们不只是在消遣时间,在游戏课程中,学习者通过活动使语言得到了应用。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游戏”和“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的环节,使学生能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掌握课堂知识。这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内化去学习英语。这种教学模式也反映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游戏从做中学、从学中做、边做边学。

二、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法应用现状

在英语课堂中运用游戏来活跃气氛已是由来已久,但是,通过长期地观察与实践,发现在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学生现有语言水平

部分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时难以把握游戏的难度,往往就高不就低,导致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力不从心,于是就有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现象的发生。还有部分教师设计游戏过于简单,缺乏新意,学生也慢慢失去兴趣。因此,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教育者在课前必须做好的功课,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有效地选择和设计课堂游戏,做到课堂资源最优化,确实需要高职教育者长期的实验和总结。

2.游戏无法与教学完美结合

游戏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的目的。游戏应该是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把握游戏的度。有些教师为了游戏而游戏,忽视了游戏教学的本质。设置游戏时间过长,操练内容重复,学生感觉疲沓,还可能导致课堂纪律受影响;设置时间过短,且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往往是大班制,可能顾此失彼,程度好的学生能参与游戏,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只能旁观,他们可能因此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另外,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生动和活跃,将娱乐行业的某些元素带入课堂,大搞娱乐游戏和表演,甚至提出Teaching is an art of acting的说法。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笑声连连,实际上并未实施有效教学。确实,为了博取学生的欢心,个别教师甚至在英语课堂玩起了中文游戏,与教学内容完全不相关,不仅不能完成课堂目标,更助长了学生上课玩闹的情绪。

3.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直接来自于大学,甚至部分拥有研究生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其它岗位上的磨练却较少或者基本没有,于是,在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时,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势在必行。教师专业技能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学实践技能,目的是通过灵活的实践活动的安排让学生能主动地接受理论知识。针对教授对象的群体性格特点及专业性质,对教学内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一群有生命、有思想的学生,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学生个性鲜明,学习兴趣低,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知识,学会心理暗示技巧,把握暗示时机,学会在课堂上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具有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三、英语游戏课堂的组织

课堂的组织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改革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教学中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学生的自身体验,要求构建气氛活泼、开放型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合理安排与组织。下面将结合教学中的一些案例来阐述英语游戏课堂的组织。

1.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他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英语底子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时如果内容太难,部分学生跟不上,即便再吸引人的游戏也只能充当旁观者,时间久了,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基础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因此,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整个班级的情况,确定适合学生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分析与重组,再设计游戏环节,穿插于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内化去学习英语。这样,学生们都能参与课堂,使得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并不敏感,尤其表现在听说中。于是在进行简单的数字听说练习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所有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纸条上投入一个盒子,由一名学生任意抽取其中一个纸条,并流利地用英语念出上面的号码,其他学生开始记录,号码念两遍,念完后五秒内若是被抽中的学生没能站起来,那么他就要受罚。如果能及时反应,就由他再抽取纸条,重复先前的动作。通过数轮的训练,学生对数字自然能快速反应,并且能养成学生听到数字及时做笔记的习惯。

2.有的放矢

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游戏的设计要针对具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游戏感知、理解、巩固、运用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游戏的乐趣,片面强调课堂的热闹。口语教学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是难以顺利开展的,但是,若是降低操作难度,融入身边的事物,采用游戏的方法,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且让游戏较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在“描述人物”这一主题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关于人物外形与性格的各类形容词,课上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同学们认知、消化这些词汇,然后可以带领同学们开展名为Who is he/she?的游戏,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准备,要求他们用简单的英文描述一个人,由其他同学猜猜他/她是谁。

通过这样的游戏,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如何对人物进行简单描述,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能顺利运用了。

3.求新求变

在长期的观察和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阅历的差异,较之中小学而言,高职英语课堂游戏选择范围较小,若是采用中小学的教学游戏,难免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游戏的形式上下功夫。例如,单词复习的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卡片的形式可能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分组竞赛,通过必答抢答的形式对单词、词组进行巩固;熟悉课文时,要求学生逐段朗读已经不再受欢迎,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角色饰演、分组采访的形式完成。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下的现象,把游戏教学法完美地融入到课堂,而不出现哗众取宠,虚有其表的现象,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J].当代外语研究,2012,

(7).

[2]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2.

[3] 张传燧.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2006,(11).

[4] 李朝辉.课程教学——论教学的另一种可能[J].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