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探究了情感性人际关系对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产生正能量的心理机制,得出了不同因素对高职新生幸福感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了丰富高职新生人际关系、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新生;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影响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人际关系影响个体心理正常发展及身体健康水平,影响个体的幸福体验,不仅是心理学界的共识,也被实践充分证明。从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对高职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仅局限于量化指标评价,主要运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多集中在主观幸福感与人格[1]、社会支持[2]、生活事件[3]等因素的相关研究上以及人际困扰与主观幸福感关系[4]、父母教养方式、年级差异、生源地差异[5]等不同视角下的相关研究上。本研究与以上研究不同之处是:一是研究对象不同。选取广州市内某高职院校不同专业进校半年以后的新生350人,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答卷327份,剔除无效答卷,有效答卷318份,其中女生114人,男生204人。考虑到刚进校的高职学生离开了之前生活学习环境,进入大学学习成长新环境,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主要从新生成长角度出题,涉及人生目标、个性品质、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为人处世、大学学业、兴趣爱好、身心健康、最看重的关系、最相信的关系十个方面,探索情感性人际关系对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产生正能量的心理机制。二是研究方法不同。从以上列举的十大方面设计问卷,选择与高职新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属关系几个侧面进行调查与研究。同时,选取10名新生,着重进行个案分析研究,采用质的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主要人际关系对高职新生的影响分布
家庭、师生、同学、朋友及亲属等各种关系对高职新生在人生目标、个性品质、物质、精神、处世、学业、爱好及健康等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统计结果如图1—5所示(有效答卷共计318份)。
从以下5个图表来看,依选择人数的多少可得知,家庭关系对高职新生影响排在第一,第二是朋友关系,其次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亲属关系。家庭关系是高职新生最看重和最相信的关系,不仅学生物质支持主要靠的是家庭,而且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人处世及个性品质都深深打下了家庭的印记,家庭关系可增加个体的归属感、自尊、自信等,这与2003年严宾等人对广州市大学生的调查相符。朋友关系对高职新生影响排在第二,对学生精神需求、兴趣爱好的影响超过其它关系,是高职新生的一种重要的情感依恋关系。多数高职新生认为师生关系对人生目标有影响,也事关大学学业的成功与否。同学关系明显影响身心健康,同学关系以文化学习为纽带,在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前提下所产生的单纯性、平等性和深度性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友谊发展的重要时期。亲属关系是主要人际关系中影响高职新生最小的关系,选择亲属关系对自身影响的学生还不足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
图1 家庭关系对十项因素的影响选择
图2 师生关系对十项因素的影响选择
图3 亲属关系对十项因素的影响选择
图4 同学关系对十项因素的影响选择
图5 朋友关系对十项因素的影响选择
(二)高职新生人际关系访谈
为进一步探究情感性人际关系对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产生正能量的心理机制,课题组成员随机选取了10名学生,由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带队分别采访。为保证采访质量,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们事先向学生申明采访目的,并隐去真实姓名。被访者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被访者基本资料表
1.家庭关系
所有被访者认为:家庭和睦、父母健康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被访的女学生表示经常与家里联系,会主动向父母报平安和问好,关系也很好,男学生则相对少一点,一般很少主动联系父母,不过与父母关系还好。
(1)家让自己感觉温暖:远离了家,才发现家是那么温暖。以前觉得父亲很凶,经常骂我,什么事都要管,不顾我的感受,烦他,现在想来,是父亲爱我的表现,他希望我变得强大起来。(被访者3)
(2)和家里的关系一直还不错。每个月家里都会定期给我寄生活费用,刚进校不是太适应,也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想退学明年再争取考个好学校,但我父母不同意,做我的工作,还有老师也讲了些道理,我就认了。(被访者1)
(3)没进大学之前,一直很想远离家里,现在才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叛逆,总是不听父母的话,老是气他们,现在有点明白,父母对自己是多么重要,只想努力学习,毕业后能找到好点的工作,把父母接到身边。(被访者2)
也有些被访者一般不会和家里进行交流,更不会去寻求帮助和支持:
(1)我想自己独立生活学习,一般不会告诉他们(父母)的。怕他们担心。一般好事都会告,坏事不会告,那种报喜不报忧。(被访者4)
(2)一般来说,说得比较少。毕竟父母不在身边,跟他们说得太多的话,会让他们担心。不想让他们太操心。(被访者6)
2.朋友关系
高职新生中多数朋友关系都是初中高中的同学,彼此之间感情真挚,能让自己感到轻松和愉悦。也有被访者感叹大学交朋友不容易。
(1)一起度过初中、高中阶段,经常联系,有感情基础:以前在一起生活学习,现在分开了,在不同地区上大学,会想念对方,有开心的事第一个想到与他分享,遇到烦恼时也会和他说说,心情放松,感觉愉快,就是这样子……(被访者9)
(2)知根知底,值得交心:我的朋友是以前的同学,他们也会愿意帮助我,上大学这几个月,也结交了一个,比较信得过的,因为相处时间不太长吧,没发生过什么冲突,在一起说说话,逛逛街,很开心。(被访者7)
(3)兴趣爱好相同,发生内心交往:我们都喜欢打篮球,玩游戏,因为有共同爱好,我们成为好朋友,相处蛮开心的。(被访者1)
(4)进入大学后,结识了几个朋友,可能是大家都远离家乡的原因吧,我们开始很要好,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都会讲出来,发自内心的交往。可是加入部门(学生组织)后,突然觉得人心险恶,你把她当朋友,她却在背后中伤你,交友不容易啊。(被访者8)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高职新生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与学生依次相关的有:基础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干部等。访谈发现,师生关系仅限在课堂上,被访者最关注的师生关系也是任课教师,与问卷调查有些不同的是,被访者多数认为师生关系松散淡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关系一般:我是学生干部,系里和班上一些事务性的问题经常要与他们打交道,感觉老师有时不是太尊重我们的观点和做法,明明我的想法很有道理,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有时也采纳别的同学的意见,但是别的同学又没有我做得好……就这样!当然老师有他的道理,就随他,我服从就是了,其实一般也就是这种状态。(被访者6)
(2)不喜欢老师上课:总是提问,还喜欢拖堂,跟老师也没有什么联系,可能是我们刚进学校不久……其实我还是希望老师与我们面对面谈谈心。(被访者7)
(3)老师讲课太抽象了,每次在上面讲了一大堆,我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好无聊啊(被访者10)
(4)排斥反感:不太喜欢上他的课,照本宣科,一堂课下来,从头念到尾,感觉没什么意思,没办法,我就开小差,偷偷看手机……(被访者2)
访谈中,有1位被访者表示很开心有资深的老师授课,讲课有深度,课后热情解惑释疑。
4.同学关系
大多被访者认为“同学关系”融洽,不过有时也会发生小矛盾,主要集中在宿舍里。
(1)彼此关照,相互信任:大家从不同地方来到这里生活学习,以前有家人照顾,现在有困难时首先会想到找同学,互相之间有求必应。上次我生病了,都是同学陪我上医院,照顾我,让远离家乡的我感觉很温暖。(被访者8)
(2)敞开心胸,交谈甚欢:在一起很多话题谈,篮球、足球谈论最多,学习上谈得少,家庭的事基本不谈,也经常拿个别同学调侃,开玩笑,逗乐子,开心而已,都不会计较。(被访者4)
(3)宿舍关系一般:太吵了,一晚上都睡不了觉,向老师提出换寝室又不同意,挺烦人的……(被访者5)
(4)进入大学后,同学之间不像中学时代那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好关系,大家自觉不自觉形成一个个小圈子,小圈子与小圈子之间很少接触,感觉是一盘散沙。(被访者3)
原因分析:大学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人生最后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此后他们将走向生活和工作岗位,所以,同学们十分珍视这段美好的时光。还有就是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求学,受传统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思想的影响,比以前更有意识地去维持和发展同学间的关系。当然,对高职新生来说,宿舍闭塞环境及年轻任性的生理心理特点,因生活琐事产生矛盾也在情理之中。
5.亲属关系
被访者无一例外与亲属有交往,且交往与家庭有关,都不同程度得到过关爱和帮助,并感到愉快。
(1)我上大学的所有费用都是哥哥打工的血汗钱,他省吃俭用就是为了我能够完成大学学业,我从心底感谢他,感激他。我认为亲人最重要,他们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支持你,为你遮风挡雨。(被访者10)
(2)说实话,我对姐姐的感情比父母还深,很多事情我可能不会跟父母说,但我一定会跟姐姐说,我们聊得很开心……(被访者9)
(3)我与舅舅和舅妈关系很好,节假日我都会去他们家玩,开学时他们还给我买了笔记本电脑,跟我姑姑的关系也好,姑姑是教师,上大学之前也经常去她家,学习生活上得到她帮助。(被访者5)
也有个别因家庭没落被亲属疏远案例:
(1)亲戚?我觉得他们好势利虚伪,我家有钱时,他们主动攀附我家,好像与我们感情很好。可当我家落魄时,生怕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比陌生人还陌生,我爸爸生病的这些日子里,我真的感到人情如纸薄。(被访者6)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大多数高职新生对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持乐观态度;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良性的、正向的依恋关系。具体表现为信任、关心和支持。提到最多的词汇是“开心”、“感情好”、“相信”、“喜欢一块玩”、“愿意帮助”、“给了不少的帮助”、“包容”等等。这种情感性人际关系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可以说:情感性人际关系使高职新生之间融洽和亲密,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支持,增加高职新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教师关系仅限于课堂,情感交流较少。调查中,学生使用较多的词汇是“一般般”、“不是太喜欢”、“无聊”、“没感觉”,关系呈松散淡漠发展趋势,很少能从师生交往中体验幸福。与同学、亲属的关系明显有选择性,融洽的同学及亲属关系提升了高职新生幸福感。
(二)建议
1.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探索建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机制,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一要坚持改善学校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的教职工队伍,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而且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和亲近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二要鼓励和带领学生多调查、多思考、多讨论,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积极的人生目标,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传递正能量,而且要正确引导学生学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琐碎问题,提升其主观幸福感。[6]
2.注重养成教育,持之以恒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系列活动,以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性情。高职新生的成长、发展、成功,乃至学习生活中的愉快、烦恼、快乐都与同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密切联系,能否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其心理正常发展及身心健康,影响自身的幸福体验。一方面,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要注重养成教育,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尽力改善学生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帮助学生扩大交流,接受更多社会信息,及时宣泄不满、释放压力,同时增长知识、增强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幸福感。在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关注高职学生的家庭问题,因为其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幸福以及能否成才。与此同时要重视榜样的作用,在提高高职新生整体素质时,着重培养高职新生中的先进分子,使这些先进分子成为学生们的好同学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相互教育。
3.改进德育及心理课程,强化实践教育,构建人性化管理体系。针对高职新生心智尚未健全的特点,从进校开始,发挥教师、辅导员主导作用,避免德育课堂上的照本宣科,把幸福教育有机渗透到常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创造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幸福能力。第二,有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与幸福教育有关的培训讲座,不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培养正确积极的幸福观。第三,重视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咨询,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进行疏导和干预,使他们逐步消除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第四,加强实践教育,丰富以学生社团、义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下乡、岗位见习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眼界,培养服务社会意识,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获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经验,增强幸福体验。
参考文献:
[1] 程俊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44-147.
[2]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
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3] 罗伟,孙雅娜,王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
幸福感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4):405-406.
[4] 惠梓.高职学生心理控制源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
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1,(16):565-566
[5] 叶云.高职高专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
与职业,2014,(6):70-71.
[6] 王迎洁.浅论以人性化管理理念构建高职院校德育管理
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08.
[7] 郑希付,等.我们的幸福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