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市经济实力强劲,在全国名列第三,但在经济竞争力指数中广州位列第五,创新力位列第九。长此以往,经济增长将后续乏力。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和良性互动,在对广州市的政府工作人员、高等学校教职员工、企业员工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广州市科技创新合作情况调查后发现,当前的政府政策、合作融洽程度、中介组织体系等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关键词:协同创新;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指出,“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国家如此,区域也是如此。区域经济要发展,自主创新是重要动力。自主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技成果市场化,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2014年,广州市GDP总量为16706.87亿元,比上年增长8.6%,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根据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广州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001.36亿元,同比增长9.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47.9%;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647.68亿元,同比增长10.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9.86%。中国社科院推出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中广州位列第五。
然而,根据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25个城市中,广州仅排名第九,落后于深圳、苏州、北京、杭州、上海、无锡、南京和宁波,与一线城市经济实力极不相称(《自然》期刊中国十大科技领先城市广州排名第九)。尽管如此,较之2013年,广州市创新力指数已经上升10位(2013年,广州市创新力指数在全国居第19位),算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见,广州市要建成创新型城市,仍然任重而道远。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主要是与科技有关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竞争刺激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多主体协同合作是实现产品自主创新的关键。为了解广州市的各大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情况,本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
一、抽样调查情况
(一)问卷设计
1.设计原则
由于具有低成本、少费时、涵盖样本容量大等特点,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为主,面对面访谈为辅”的调查方法。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在设计上贯彻以下原则:
(1)简明、扼要,具有吸引力,便于回答,避免讳忌和冗长的问题;
(2)问卷题目设计,明确单一问题对应单一界定概念,不带双重含义;
(3)用词尽量保持中性,不诱导回答者;
(4)避免提问难以反映真实性的问题;
(5)避免先入为主,不把未确认事情当做前提假设,使被调查者难以作答。
2.设计程序
本课题组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问卷设计,程序如下:
(1)大量阅读文献,寻找相关量表,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广州企业实际,形成初步量表雏形。
(2)其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学术讨论形成最终量表。通过与专家、同行和企业管理人员访谈,修改和补充问卷内容,形成合理、科学的问卷内容。
(二)问卷内容
根据课题组成员讨论决定,本次研究对高校和企业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对政府和社会组织仅仅进行了访谈。问卷包括两种类型,即对高校的问卷和对企业的问卷。
1.针对高校的调查
主要内容是进行产学研合作时考虑的因素、动机、途径、合作模式、影响因素、存在风险与困难,以及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作用等等。
2.针对企业的调查
主要内容是企业概况、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影响因素、存在的风险与困难,以及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作用等等。
3.针对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访谈
探讨的主要内容:区域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定位和作用、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情况、政策措施和成效,以及为了保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融洽合作的长效机制等等。
(三)问卷发放
1.针对高校的调查与访谈
课题组于2014年11月向校本部在广州市内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9份,有效问卷2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67%。采取Email、QQ、微信、纸质、现场走访等方式,以保证资料的可信度。共调查1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9所(全部为公立院校),高职院校5所(3所公立院校,2所民营院校)。现场走访院校8所,受访人员32人。
2.针对企业的调查与访谈
课题组于2014年12月向广州市科技型企业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6份,有效问卷5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83%。采取Email、QQ、纸质、现场走访等方式,以保证资料的可信度。本次调查共调查企业113家,走访企业18家,受访人员25人。
调研企业主要分布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南沙、番禺等8个区。调查内容包括企业的性质、规模,信息资源和信息人员现状,获取信息的渠道,企业需要的服务内容,企业网站等。受访人员有技术人员、技术总监、工程师、企业主管、企业信息人员等。调查范围包括与学校合作和非合作企业。调查的行业有电子商务、健康管理、服装、旅游、排水、园林、环保、工艺美术、生物工程、交通运输、物流、房地产、机械、计算机、能源等。所调查企业从规模分,大中型39家,占34.51%,小微型74家,占65.49%;从性质分,国企29家,占32.77%,民企63家,占55.75%,外资和合资企业共21家,占18.58%。
3.针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访谈
前面针对高校和企业的访谈,跟问卷调查同步进行。针对政府和社会组织,仅仅进行了访谈。为了预防“盲人摸象”式的偏见,访谈是团队进行的,包括1名副教授、1名讲师和2名助教,团队成员的不同视角和知识背景有利于信息收集。2014年,访谈团队先后对12名政府工作人员和14名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并在其陪同下参观了工作地点,深度了解具体运作环节。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高校的调查
1.学校类型
本次调查的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其中,被调查者来自本科院校的有194人,来自高职院校的有87人(见表1)。
表1 来自不同类别高等学校的被调查者人数
2.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动因
调查发现,在“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动因”这一问题上,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36.3%),20.6%的人认为高校出于发展需要,26.0%的人认为基于培养人才,17.1%的人认为源于生存压力。
3.选择合作企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调查发现,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上,39.5%的高校被调查者看重企业“能否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28.5%的高校被调查者则似乎显得不太自信,考虑“能否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技术水平”,21.4%的高校被调查者则将注意力放在“企业是否拥有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能力”上面,有10.7%的高校被调查者主要着眼于“合理的权益分配”。
4.与企业进行合作时主要采取的合作模式
在合作模式上,“合作开发”占了48.4%,“技术转让”占了29.5%,“委托开发”和“人才培训”分别占11.7%和10.3%。
5.与企业进行合作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风险
在风险的考虑上,48.8%的高校被调查者重视市场风险,22.1%的高校被调查者注重财务风险,13.5%的高校被调查者注重声誉风险,其他的高校被调查者相对比较重视技术风险(8.9%)和政策风险(6.8%)。
6.产学研对贵校产生的主要影响
在“产学研对贵校产生的主要影响”问题上,34.2%的高校被调查者认为“提高了研发能力和水平”,33.1%的人认为“和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12.5%的人认为“了解了技术市场需求,有助于引导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
7.产学研合作中科研机构所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在“产学研合作中科研机构所面临的困难”上,41.5%的高校被调查者认为是“对研发成果的可行性和效益性认识不足”,27.7%的高校被调查者认为是“对合作企业实际生产技术水平不了解”,24.6%的高校被调查者认为是“不了解市场需求信息”,6.2%的高校被调查者认为是“缺少专业性的科研设备和试验基地”。
8.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中应起的作用
调查发现,在政府作用问题上,41.5%的高校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该“为科研单位提供适量的补贴、配套资金”,29.5%的人认为应该“分担部分合作开发的风险”,18.9%的人认为应该“为企业和科研单位牵线搭桥”,10.2%的人认为应该“提供技术需求和转让信息”。
(二)对企业的调查
1.企业主要技术来源
在本次调查涉及到的企业中,在“企业主要技术来源”方面,39.6%的被调查者认为依靠“自主研发”,20.4%的人认为依靠“委托开发”,19.5%的人认为是“国内购买”,只有12.3%的人认同“与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还有8.2%被调查者认为是依靠“国外引进”。
2.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调查发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方面,36.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市场需求”,23.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保持行业领先”,20.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策激励”,19.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赶超行业竞争对手”。
3.企业对技术合作的意向
调查发现,在“企业对技术合作的意向”方面,39.6%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需要”,29.3%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需要”,24.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6.6%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4.在委托开发中寻找外部技术服务的主要途径
在“委托开发中寻找外部技术服务的主要途径”这一问题上,38.9%的被调查者认为依靠“位于广州地区的大学或科研机构”,27.2%的被调查者认为依靠“社会中介组织”,24.5%的被调查者认为依靠“省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只有9.4%的被调查者认为依靠“政府有关部门或其创办的服务机构”。
5.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一问题上,41.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人才缺乏”,23.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管理体制落后”,19.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信息闭塞”,12.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资金缺乏”,3.7%的被调查者认为“风险大”。
6.影响贵企业技术引进的主要因素
在“影响贵企业技术引进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上,41.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决策管理协调”,27.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技术不够成熟”,17.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人际关系不协调”,14.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权益分配不当”。
7.影响本企业从广州高等院校引进科技成果或开展科技合作的主要因素
在“影响本企业从广州高等院校引进科技成果或开展科技合作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上,28.4%的被调查者认为“科技成果很难实现商品化生产”,25.9%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有关广州高校科技成果的信息”,18.8%的被调查者认为“对科技成果市场前景把握不准”,14.7%的被调查者认为“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不清晰”,12.1%的被调查者认为“科技成果技术不够成熟”。
8.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中应起的主要作用
在“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中应起的主要作用”这一问题上,44.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25.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为企业和科研单位牵线搭桥”,20.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提供技术需求和转让信息”,1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分担部分合作开发的风险”。
(三)对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访谈
本报告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的核心是编码,也就是把资料进行分解和概念化,在对事件与概念进行不断比较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概念重新组合,在庞杂资料中建立理论[1]。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是指在数据中识别概念,并发现概念的性质和维度的分析过程[2]。这一编码过程由三位编码员完成,案例企业的每份资料均由三位编码员进行归类,以求出相互判断统一度(interjudge agreement),对每份资料中的相同观点只编码一次。
1.一级编码
一级编码属于资料分析的前期阶段,其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即处理聚敛问题,而其关键是数据分析者一开始没有任何事先设定而以完全开放的态度进行编码[3]。为规避研究者这一主观因素,本研究使用RUST CM6.0中的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工具对访谈中的关键词进行一级编码。RUSTCM6.0是一种基于扎根理论进行质性数据分析的软件。使用RUST CM6.0中语义网络分析工具将案例数据库资料进行分解,依据资料内部关联性提炼出30个概念,如表2所列举。
2.二级编码
二级编码是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料归纳总结。我们对一级编码的30个概念进行归纳和抽象,根据其概念属性和类型关系,形成4个子类别。如表2所显示。
表2 访谈资料的二级编码
(1)政府政策问题。从访谈的情况来看,很多被访者关注政府定位和公共政策环境问题。多数人认为,当前广州市的创新政策多为引导性政策,有些仍然以行政性手段为主,缺少强制性制度规范(如法律法规),政策执行难以保证。虽然近期陆续出台很多创新政策,但配套实施细则没有跟上,很多被调查者仍然持观望态度。此外,有些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也缺乏长远的连贯的顶层宏观设计,被访者觉得只是消极执行中央政策,没有结合广州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并能有效监管的现实政策方针。
(2)高校企业合作问题。被访者反应最强烈的是高校和企业创新观念的差异,他们认为亟待解决。高校教师创新的目的多数瞄准“获得国家经费和级别、发表论文数量、所获奖励数量”,对于有没有市场价值,并不关心。企业或者无法吸收高校的技术,或者认为高校的技术不现实,与市场脱节,或者认为研发成本过高,只相信引进,甚至为引进而引进。在校企合作上,高校认为企业过于悭吝,投入资金迟迟不能到位,企业则认为高校的研究多数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访谈中还发现有些合作失败的案例,如企业信用缺失,占据高校地盘不走等问题。
(3)中介服务体系问题。对于中介服务体系,企业被访者普遍认为有存在的价值,但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很多中介组织服务体系仍然滞后,提供的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甚至不如自己搜索。高校被访者比较在乎专利转化问题,认为中介组织服务能力偏低,导致很多成果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
(4)融资问题。被访者多数认为,虽然理论上创业创新方面资金来源很多,比如政府投入、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税收减免、创业板推出、贷款贴息等等,实际工作中,创新资金仍然是捉襟见肘,主要的原因是创业中的各种风险使得各投资主体不敢放心投资,特别是面对中小微型科技型企业。有些高校被访者认为,校企合作的初衷是希望企业投入资金,共同研发,共同出成果,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并不大方,多数企业仅仅愿意承担部分风险,少数甚至不愿意承担风险。但是如果在合作中加入第三方金融机构,合同根本就无法签下来。有些企业被访者则说生存压力巨大,对于高风险的技术成果,一旦无法吸收或者转化,就意味着财力、人力和时间甚至机会的浪费,还可能出现“沉没成本”的情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
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一)高校和企业都有良好的合作意愿,但彼此间缺乏了解和沟通机制
调查中发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意愿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在寻找外部技术服务,其第一意向也主要瞄准“位于广州地区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但实际上,双方并不了解,高校担心合作后的存在市场风险,企业担心“技术不够成熟”或者“难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结果,多数企业的实用技术依赖于引进和自主研发。这说明,两者间进行产研合作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双方不够了解,实际合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二)对于产研合作的目的,高校和企业各不相同
在产研合作中,高校普遍为了“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希望通过合作,让企业“能否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企业在希望通过合作,“实现商品化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甚至保持行业领先。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自然将研发能力放在首位,对于能否产生经济效益,相对没那么看重。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希望通过创新求生存,自然希望有市场价值的实用技术。
(三)在政府作用上,高校和企业希望获得的政府扶持不同
在“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中应起的作用”上,高校和企业的回答有明显区别。多数高校被调查者希望“为科研单位提供适量的补贴、配套资金”,而多数企业则希望政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这说明两者的缺口有所不同。高校被调查者缺资金,企业缺现实的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
(四)社会中介被寄予期望,但目前尚未充分承担起中介职能
在调查中,27.2%的企业在寻找外部技术服务“社会中介组织”,25.1%的企业在“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中应起的主要作用”这一问题上认为应该“为企业和科研单位牵线搭桥”。说明企业对于社会中介抱有较大的期望。但在访谈中,又认为很多中介组织服务体系仍然滞后,提供的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甚至不如自己搜索。高校也认为中介组织服务能力偏低,导致很多成果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这说明,科技中介组织尚未充分承担起中介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 Yin R.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3rd ed.
California:Thousands Oaks,2003:41-79.
[2] Holsti O R.Content analysis:A handbook with ap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risis[M].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
sity Press,1963:51-89.
[3] Glaser B G.Basics of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Emergence,vs
forcing[M].Mill Valley,C A:Sociology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