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的现实意义,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为例,提出新时期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的策略。独创“全程化职业指导与全程化校企合作相结合”的理念和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指导;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一、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发达国家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国家各具特色。例如: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是“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其核心是“职业能力本位”,即学员80%的时间在工作场所进行工作本位的学习,20%的时间在学校进行学校本位的学习;美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制定了若干校企合作教育法案,其中1976年的《职业教育修正法案》增加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在1978-1982年间对校企合作的拨款额度分别是176万美元、206万美元、236万美元、268万美元、297万美元。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弱、同时存在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意愿不强;高校寻求校企合作的能力匮乏;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校企合作质量有待提升;无专项经费等。以教材为例,目前缺乏满足“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教学所需的教材。
我国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对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表明,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姜大源在《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中指出,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定界到跨界的拓展”,“定阶到进阶的递升”,“应然到实然的互补”。“跨界”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进阶的递升”体现了社会需求和个性需求要求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应然到实然的互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体制与机制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伴而进。马树超在《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文中分析了教育和经济双重属性决定了跨界性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发展规律,使校企合作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葛道凯在《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文中,提出“要发挥好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关键举措”。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需要明确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二、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要普遍提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旧的模式,走老的路子,必然没有新的突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走出一条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国首创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世界500强企业瑞士迅达(中国)电梯公司合作,专注于培养电梯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典范,自创办以来连续五届毕业生全部就业于瑞士迅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著名跨国企业、国有大型企业。事实证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内容)。经济新常态下,各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要升级,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开发。无论是普通工人还是科学技术人员,是管理人员还是营销人员,各种人力资源素质都要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常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必须创新才能满足提升人才素质的要求。
(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顺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尊重人的个性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人类的崇高理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一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人生追求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就有达到极致的可能,就有可能创造辉煌的事业、实现幸福的人生。职业教育应当为受教育者提供可持续发展应具备的素养,既考虑解决生存的问题,也要考虑解决发展的问题。校企合作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应当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地帮助学生锻炼成长;校企合作不等于到企业参观,走马观花达不到学习技能的要求,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合作育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
三、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策略
(一)校企合作观念更新
我们提出“全程化校企合作与全程化职业指导相结合”的理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始终贯彻“全程化校企合作与全程化职业指导相结合”,体现在每一学期的相应课程之中;二是教职员工始终贯彻“全程化校企合作与全程化职业指导相结合”,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人才培养环节之中。
学校和企业有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运作规则。学校注重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企业注重员工的协同意识、团队合作精神、遵守纪律和责任意识。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建立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我是谁?”、“我往何处去?”、“我如何达成?”,是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校企合作帮助学生认识和感受职业、掌握技能,也是学生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全程化校企合作与全程化职业指导相结合”的理念使校企合作的最终效果落实到学生的认知和主动性上来。
(二)校企合作内容创新
1.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是:一是学校相关人员到企业拜访,征求行业专家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二是通过每一位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之后由企业反馈《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调查表》。例如,根据近年来我国居民投资理财需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我们新设置了《金融综合技能实务》、《房地产投资实务》、《电子商务》等课程。
2.专业课程构建与职业标准对接。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为例,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专业课程构建如下(见表1):
此课程的构建,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毕业就具备从业能力和初级能力,为将来提升到中高级能力打下基础。
表1
3.实施“全程化校企合作与全程化职业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全程化校企合作与全程化职业指导相结合”实践内容(见表2):
学生从进校的第一个学期起,就请企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教育,在接下来的大学学习期间,参观企业、实操业务、参加企业培训、参加顶岗实习,一系列校企合作课程与活动伴随着职业指导全程展开。
4.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设计。以《人身保险》课程为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设计(见表3):模块教学、项目驱动,完成任务即是实现能力目标,情景即岗位,层层递进,大流程包含小流程。教学方法是模拟实操,为后续的企业培训和顶岗实习课程打下基础。
表4 完成任务工作过程的实训设计:(人身保险业务处理流程)
5.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教材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为例,目前教材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内容滞后;二是缺乏技能实训项目;三是业务的流程不清晰。目前急需开展校企合作编写适用的教材。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的原则是:理论适用够用即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使学生根据教材能边学边做,掌握业务技能;项目(任务)驱动,强化实践;打破理论课、实践课、实操课界限,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的方法是:广泛地听取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业务一线人员的意见,由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双师教师和企业人员一道,共同讨论教材大纲和内容选取;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图、产品、真实案例纳入教材内容;将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有选择地收录入教材。职业教育不等于企业培训,切忌全盘照搬企业培训材料,要考虑到教材的系统化、专业化。在新经济常态下,市场变化快、信息化水平高。为了与实际的业务保持一致,与市场的变化相对应,应当每年修订实操指导书。
6.校企合作建设“双师”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师肩负着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双重责任,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双师”教师来自生产、业务一线,了解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能根据企业所需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双师”教师必须根据业务流程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开展实训实操训练;“双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先进的市场理念、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双师”教师是企业与学校的桥梁,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发挥独特的优势。职业院校在吸收和培养“双师”教师方面,需落实灵活的人力资源政策。
(三)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适合采用“综合型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包含“参观企业、校内实训、模拟实操、企业培训、顶岗实习”多种形式内容。
1.企业进校。也就是将企业引进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同步,完成教学任务就等于完成了企业的生产任务,即生产了成品或半成品。例如,我们建立“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学生参与具体的财务会计业务,进行真帐实操。
2.工学交替、职业培训。例如,我们与友邦保险公司合作,让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到保险公司实习,采用上班和上课交替进行的方式,学生既是业余兼职,又达到了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
3.行业专家指导。例如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实务操作课程,邀请行业专家亲临指导,让实训课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场。
4.顶岗实习。有的学生通过应聘环节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有的学生由亲朋好友搭桥牵线,进入企业;有的学生直接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通常采用“学徒制”、“半学徒”。
“综合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是:分阶段开展、灵活多样、以人为本。学生必须参加以上各环节的实践,是规定动作;其中职业培训和顶岗实习的具体企业单位和内容,是自选动作。自选动作就是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参加感兴趣的职业培训,自己选择顶岗实习企业,为将来就业铺路。经过实践,截至2015年4月底,我校2012级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全部找到了实习单位,有的实习完就可以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岗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和其他企业。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
子工业出版社,2012.
[2] 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 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
[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8-33.
[4] 葛道凯.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
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5-7.
[5] 朱永新.职业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J].职业
技术教育,2012,(25):5-8.
[6] 潘海龙,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143-148.
[7] 邓艳玲.美国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案及启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