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微课资源建设策略探索

2015-04-29 00:00:00毛姣艳
职业时空 2015年7期

摘要:高职教育领域中微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从微课的核心概念入手,阐述了高职院校进行微课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操作方法,并从技术层面阐述微课制作的常用方法,以此促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建设;策略

一、微课溯源

如今,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并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最热的话题及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活动。关于“微课”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美国的Mc Grew教授创立的60秒课程,通过简短的视频,他为普通民众普及有机化学方面的常识,主张学习者利用舞会、搭乘交通工具、乘坐电梯等碎片时间来学习。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于2008年明确指出使用微讲座授课,并配合作业与讨论,与使用传统课时进行授课的教学效果是相当的,David Penrose本人被学习者称为“一分钟教授”。现在,教育界普遍认为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讲座辅以作业和讨论模式是微课的核心内涵。

在我国,微课概念由广东省佛山市胡铁生老师最早提出,并在佛山市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广泛实践。胡铁生基于基础教育的视角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随后他更加详细地从资源构成、课程载体、运行方式、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这五个维度来界定微课,并创造性地提出微课的“6+1”应用模式,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构成静态技术型资源,围绕着微视频核心所开展的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是动态智慧型资源。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微课作品征集、竞赛评选、教学大赛,应用推广等活动,结合各区域参赛作品来看,笔者认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给微课下的定义更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尽管关于微课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关于微课的内涵特征都达成了以下共识:一是微课的表现形式以微视频的制作为关键核心,形式短小;二是微课的内容围绕具体学科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设计和制作,内容精悍。

二、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建设策略

微课的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同于一节传统的公开课、示范课的视频拍摄和录制,也不同于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套完整微课的开发,包含着多个环节,既涵盖微课设计与开发,同时还应该包括微课的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价,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微课才具有真正的教学应用价值。笔者从微课开发、制作与管理这三个维度来探讨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建设的具体策略。

1.实行项目化微课开发与管理

高职学院专业与课程众多,采用何种方案整体规划微课资源的开发关系到后续微课的制作与推广应用,能有效地解决微课资源重复和无序开发乱象。全国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统筹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归类整理,组织相关高职院校,分工进行微课建设。一般而言,高职高专的专业大类均设有相应的社团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如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以及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在微课开发前期,通过行指委与教指委来组织协调行业内各兄弟院校以及院校的校企合作相关企业开展交流与学习,组织专业相关院校进行技术交流,通过项目招标及申报评审立项的方法由专业领域内具有某门课程丰富建设经验的院校负责该课程相关微课开发制作标准的制定,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碎片化各个学习情境及其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充分利用行业内各兄弟院校的优质资源,组建具体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团队,组织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各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这种方式的微课开发过程中,行指委与教指委提供一个联系各相关院校的沟通交流渠道,微课建设过程中的经费既可以来源于课程开发团队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的各级各类项目的支持,也可以来自行业内相关企业的赞助,当然,承担课程开发任务的各个院校应采取配套经费支持。最终,开发完成的专业课程微课资源库可以率先在参与开发的院校中进行教学推广应用,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供更多的教师进行观摩学习,结合应用效果与专家点评由开发团队更新微课资源库。

2.专业与技术综合的团队化制作

简单的微视频可以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制作,但微课的开发不是某个教师通过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丰富的的课程开发经验,还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也就是说开发团队的成员既要有熟悉课程内容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又要有能熟练应用微视频制作技术的人员,因此,微课是团队智慧的产物,需要由专业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化协作完成。

微课资源开发过程涵盖了课程总体规划、内容的裁剪、脚本的撰写、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讲的表现、教学辅导答疑以及穿插在整个过程中的制作技术,每个环节都要分工协作。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重构学习情境、安排学习任务、重组学习内容,这些只有通过教学团队商榷才能完成。具体知识点采用哪种微课表现形式、是采用录屏软件制作还是采用摄像录制方式、后期制作问题都是要研究讨论的,所以应当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和配套技术人员,组建微课开发团队,做好微课开发总策划。

近几年的全国微课制作比赛充分暴露了一个问题,大部分参赛教师在微课制作时的最大障碍就是技术问题,因为微课内容的载体为视频或者动画,因此微课的制作需要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例如Adobe Premiere、Prezi、Flash等等,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无法独立操作完成,他们在录制软件与设备操作、视频镜头切换过渡,片头片尾加工、音效字幕等后期剪辑与美化过程中碰到了诸多困难,使得微课制作难以持续顺利进行,因此,参与微课开发的学校要大力开展相关的培训,除了让专业教师熟练掌握微课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外,还应该培养和提供一支视频制作专业技术队伍,为微课的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3.后台管理标准化,组建微课资源库

健全的多功能微课平台是进行微课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统一规划,使用先进网络技术和平台设计理念构建专业化微课平台以支撑微课教学,相关的职教优质微课资源上传平台由教育主管部分负责管理和维护,构建微课资源库,满足共享和应用的需要,学习者可以借助平台观看微课、学习讨论、下载资源、检索微课等。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建设了众多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已建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但是平台的课程不仅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也难以满足一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而且因为网速等原因,造成了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浪费。比如,学生开着教学视频做着其他的事情,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需要能“信手拈来”的“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建、课程导入等,但精品课程视频一般都是以一堂课45分钟为单位制作的,教师经常需要先将它们进行碎片化加工后才能使用。教学视频的加工过程,不仅浪费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增加了教师应用教学视频资源的难度,如能够统一将平台中的精品课程进行系统化、批量化加工、编辑与碎片化处理,使其符合微课的理念和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里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是成本最小、收效最快的微课资源建设方式。当然,在组建微课资源库的同时,要避免学习内容的单向传送与知识的简单呈现,不断提高完善平台的交互功能,平台建设要加强交互功能模块,使学生在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将知识内化,增强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交流,避免人机学习的孤独与乏味。

三、微课制作的一般技术方法

微课制作的关键技术环节就是微教学视频的制作。在微教学视频制作上,可以采用录屏软件录制与摄像拍摄录制等办法,或者使用Flash等软件工具合成录像与课件等多元途径开发微课资源。不同的方式有其不同的资源开发特色与适用课程,采用不同的方式制作微课,既丰富了微课资源,又增加了微课特色和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具体应当根据课程性质与授课内容,灵活选择、交叉使用。

广受一线教师喜爱的录屏软件在操作上较为简单,容易上手,而且功能强大,但它仅适用于比较重视逻辑推理和演绎内容的理论课程的讲解,比如Camtasia Studio软件可以录制教师在电脑屏幕上所展现的教学过程、声音和图像,然后对录制后的视频文件进行编辑,这种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因此,涉及到具体操作演示的实践实训类课程,则更适合采用摄像录制法,利用摄像设备进行拍摄,并在后期编辑美化,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学生的学习场景,教师的操作示范要领,甚至可以将学生的错误操作与正确操作进行对比,这种多维度的知识技能呈现方式,使知识传导效率更高,学生能更快更准地掌握实践技能,这种视频类型也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但摄像录制法相比录屏软件来讲,资金、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更大,它需要投入专业的影视拍摄与录制设备,需要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摄制,并进行后期剪辑,视频制作团队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微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一波,叶爱英,管丹.高职院校微课的设计和建设[J].

职业教育研究,2014,(6).

[2] 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

(6).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汪晓东.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育,2014,(1).

[5]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

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6] 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

教导刊,2013,(4).

[7] 吴靖,夏斌.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实现方案[J].中

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