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转折语境下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探究

2015-04-29 00:00:00岳春宇李冰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摘要]201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其“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其重要前提是实事求是,解决主要矛盾与问题;其重要保证是坚定信念,进行自我批评;其重要成效是加强了民主团结,实现了历史发展的新转变。如何重新思考并传承遵义会议精神,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打造政治新常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遵义会议精神;群众路线;时代价值;转折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06-0013-04

党的历史是党之根基、国之命脉、民族之精神,正确认识并对待党的历史、正确评价并传承党的历史,关系到党的执政理念、关系到党的群众认同、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其转折意义的重复叙述上,不能只停留在人云亦云对其进行的简单评价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历史表象之中揭示带有规律性的、深层次的、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能起到借鉴作用与理论引导的精髓与实质。

从理论而言,历史转折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特定的历史时代人类的实践活动(主要指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出现了根本性和整体性的演化创新的变更趋势”[1]。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对未来而言,现在是未来的开端;对过去而言,现在又是过去的终结。但我们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却不能终结,它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在经过了遵义会议之后,党内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能够摒弃前嫌,共克时艰?为什么遵义会议后新的领导集体能够在革命战争中发挥出坚强的核心作用,分工有序、领导有方,最终战胜张国焘的分裂阴谋?为什么遵义会议后红军可以完成长征,实现胜利会师,使其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些问题既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中必须思考的,也是我们今天研究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

遵义会议精神的提出是一个逐渐趋于完善的过程,从1995年“纪念遵义会议6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初步探讨到2002年贵州省委、遵义会议课题组的最终提出,遵义会议精神被归纳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 20个字,但之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专家学者又有着不同的表述,毋庸置疑的是,遵义会议精神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不竭动力与精神源泉。

一、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的重要前提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主要矛盾与问题

斯宾格勒曾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写到:“时机的把握,可以决定整个民族的命运,把握得当,其民族便能主宰其他民族的命运;把握不当,自身的命运便成为其他民族的目标。”[3]遵义会议堪称把握历史时机的经典范例——它解决了当时困扰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成为历史的转折。因为当时我们“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红军应该走哪条路线和到达哪里,这个问题与谁来领导长征主力部队的问题纠缠在一起”[4]。而能否做出正确的抉择成为当时关系到党与红军生死存亡的最关键的问题,一旦路线错误,红军将可能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面对红军已经遭受的惨重损失,当时党内很多人对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都表示不满,红军也发出对此进行调整的强烈呼声,在历史的危急时刻,遵义会议能够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在大是大非面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结束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进而确立其领导地位。周恩来回忆到:“遵义会议主旨是纠正军事路线错误,因为当时是在惊涛海浪中作战,军事路线最紧迫。”[5]实质上,毛泽东在取得指挥权之后,正确领导红军解决了两个根本问题:军队如何生存与如何发展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正确解决是遵义会议能够成为历史转折的重要前提。

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执政成效显著,但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实际状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将为民执政的理念体现在政策上、落实在行动中。

二、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的重要保证是坚定信念,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达成共识

遵义会议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判,经过了三天的讨论,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参会者敢于自我批评,虚心接受意见,最终形成思想共识。在遵义会议上,主报告是博古做的,他对军事路线进行了检讨,“博古耐心地听取了各种不同是意见,虽然他心里不好受,但没有压制任何人发表意见,让大家充分地讲出来”[6]。之后他交出了象征中央书记权力的两只铁箱子,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个人觉悟。副报告是由周恩来做的,他深刻检讨自己在湘西战役中的错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承担责任,这样不仅大家容易接受,而且维护了党内的团结。此外,张闻天对李德、博古做出了批评,也对过去自己的一套做法做了深刻的反省,不居功自傲,谦虚谨慎。有了这些同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保证了我们能坚定信念,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从而使领导层达成共识,使红军战士充满了信心,使军队从消极转为积极,务求必胜,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我们党进行的反“四风”,颁布的“六不准”以及“八项规定”等就是要通过正风肃纪,反腐倡廉,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在党内达成共识,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7]所以,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要虚心接受各级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积极进行自我批评,不能讳疾忌医,否则,不仅不利于打造政治新常态,还会降低党的威信,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的重要成效是以民主团结凝聚人心,实现历史发展的新转变

遵义会议作为我党历史的伟大转折,既是前一历史时期的结束,又是对后一历史时期的开启,总结其经验教训,可谓是以民主团结,从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发展的新转变。

首先,实现了领导作风的转变,遵义会议之前党内的领导作风更多地受到了“左”倾路线的影响,“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党内搞宗派主义,对那些对路线怀疑、不同意、不拥护、不坚决执行的同志不管什么原因,一律扣上帽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用打击敌人的手段对待自己的同志。“李德处理别人从不手软,对于他认为犯错误或失败的人,动辄以处分。以第七军团长萧劲光为例,他因黎川失守,被李德下令审判,判了五年徒刑。”[8]诸如此类的领导方法使得我们的很多工作一度陷入被动。毛泽东很注重调查研究,即便是在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之后,仍然在关注、研究红军的情况,时刻关心战事,关注红军部队的前途,尤其在长征途中,他竭力保护了一批被李德错误处理过的红军战士,还与张闻天、王稼祥等人沟通、解释,阻止了红军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避免了进入国民党设计好的包围圈的重大损失,保全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在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参与了红军的指挥权,党的行动路线、行动目标都要向红军进行宣传,广大的红军战士可以了解最新的情况与进展,切实体现了民主团结的作风;同时,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对于重要的战事他都要亲自深入调查研究,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共同商讨行动计划与解决方案,通过民主的方式与作风凝聚领导集体的智慧实现了我党历史的转折。

其次,实现了军队面貌的转变。在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中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必须在承认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下,充分利用敌人的劣点与我军的优点,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求得生存、发展与胜利。[9]这是对群众路线的真实践行,也是实现军队面貌转变的根本保证。

“从政治意义上讲,这一艰难的长途跋涉(指长征—引者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分水岭:在遵义会议之前,共产党人只是在流浪,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与方向,而遵义会议之后,这段历程就获得了新的价值与意义。”[10]这种“新的意义”主要是指红军由目标模糊转为方向明确,由消极低沉转为积极高昂,战士们对新改组的领导集体充满了信心,军队面貌有了很大的转变。而实现这些转变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民主团结,这也是遵义会议能够成为党历史的转折一个重要精神因素,因为在此前的许多年中,宗派主义在党内占据上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排斥异己,对党内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打击排挤,再加上李德等人在军事上的独断专行,党内民主一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在那样的情况下,遵义会议能够让参会人员开诚布公、各抒己见,在民主团结的氛围中提出不同甚至是尖锐的意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仅避免了党内分裂,而且提高了党的凝聚力。正如毛泽东所言:“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11]

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我们在党的建设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就是要实现我们在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党群关系、党内民主等方面的根本转变。

首先是领导作风与工作作风的转变,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领导作风与工作作风直接体现了我们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权力观念、群众观点,要真正实现领导作风与工作作风的转变首先必须要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利观与群众观,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于人民”。就理论而言,权力意味着权力主体行动的自由,但同时也意味着权力对象的行动受到制约,而这种制约就来自于权利,因为权利是权力产生的基础与本源。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将权力赋予领导者手中,所以领导干部必须明白,其手中掌握的权力,主体是国家而非个人;只是代行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是涉及国家主权利益的行为而不仅是个人权利利益的行为。所以,由此产生的是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等,通过正确的观念在工作中正确地指导实践,切实转变领导作风与工作作风,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当然,有效约束权力,转变领导作风还需要依赖于我们的制度建设,如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民主评议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的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等。

其次是党内民主的转变,从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建立起,马克思恩格斯就大力主张实行党内民主,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也曾讲过:“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要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12]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我们在党内民主方面既有过光辉的实践,又有过沉痛的教训,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教训就在于,不能把党内民主的希望主要寄托在领导者的个人民主素养上。[13]直到今天,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一些领导干部包括党员仍然是民主意识淡薄,民主理性差,民主诉求低,从这一意义上讲,群众路线的践行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用制度作保障,通过制度建设真正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实现从“组织本位”向“党员主体”的转变,如建立健全差额选举的制度化、法律化[14]、竞争性选举,因为竞争性选举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应有之义[15],推进党务公开透明运作,强化党内民主监督等。庸置疑,党内民主建设的主体与基本动力是全体党员,缺少了党员群众的参与,党内民主就无法有效推进。所以,发展党内民主,重在实现党员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选举权[16],一方面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广大党员敢于讲真话,明确指出各级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同时进行自我剖析,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最为关键的是,各级领导干部与党员群众都要针对征求意见,查找出的问题以及民主评议中反映的问题,认真制定措施,切实落实整改。通过一系列的转变,最终实现党群关系的转变,打造我们党的政治新常态,因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正所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历经时空的磨砺依然具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这是遵义会议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加强党的建设,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打造政治新常态的伟大契机,如何在新形势下重新思考并传承遵义会议精神,是我们今天研究其最大的意义与时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雄.历史转折论——一种实践主体发展哲学的思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44-45.

[2]苗体君.试析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与形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万师.对历史转折语境下遵义会议精神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4.

[5]周恩来.周恩来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48.

[6]刘喜发.红军长征全史:铁流滚滚 红军战史:第1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6.

[7]习近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2-11-19].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19/c-123967017.htm.

[8]谢远学,郭山文.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19.

[9]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问题评价[M].呼和浩特:内蒙人民出版社,2001:660-661.

[10][加]陈志让.毛泽东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02.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6.

[12]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13.

[13]刘益飞.党内民主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教训[J].理论视野,2010(1).

[14]高新民.差额选举与党内民主[N].学习时报,2012-05-21.

[15]王长江.对中共党内民主制度的系统设计[J].中国改革,2011(7).

[16]蔡霞.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对话[N].北方新报,2011-06-21.

责任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