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家庄作为引领河北省尤其是冀中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面对京津两大直辖市亟需进行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必须以我为主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两个环境”,以创新思维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实现绿色崛起。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与承接;优势与挑战;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06-0037-05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区域整体定位及三省市定位,出台了环保、交通和产业升级转移三个一体化细则,其中,环保和交通需要先行,产业升级转移则是重点领域。三地的产业定位和方向也已明确:北京将主要发挥科技创新中心作用,天津优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河北积极承接首都产业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石家庄作为引领河北省尤其是冀中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面对京津两大直辖市亟需进行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对接,成长为能与京津产生共鸣形成共赢的实力强大的“超级合伙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向实质。
一、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既有优势分析
近年来,石家庄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奋斗目标,着力改善“两个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全省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继2013年全部财政收入重返全省第一之后,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落后10年后也重返全省第一。石家庄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2005年的13.3:50.0:36.7调整为2014年的9.6:47.8:42.6,其中,一产下降3.7个百分点,二产下降2.2个百分点,三产则上升5.9个百分点。尤其可喜的是,2014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工业,达到53%;服务业增速也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超过0.6个百分点,2014年超过2.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变成“三二一”成为可能。
(一)服务业加快发展,夯实“华北重要商埠”基础
图1 石家庄2005-2014年三产占比趋势图
图1显示,石家庄服务业10年来发展迅速,占比稳定攀升,发展趋势向好。其实,国务院早在2001年就把“建设华北重要商埠”作为我市的城市发展定位,13年来我市商贸服务业成就斐然。截至2013年底,我市共有商业网点19.5万个,其中市区6.2万个,已建成和在建大型城市综合体19个,大大小小的商圈更是遍布全市,主城区人均商业面积达3平方米,达到一线城市水平。南三条、新华集贸更是连续多年名列全国消费品市场十强;总投资800多亿、占地1.5万亩、吸纳就业30万人的国际贸易城等物流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向好,制造业水平整体提升
石家庄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良好。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6家,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2%,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比上年增长8.5%。近年来,石家庄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特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快速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稳步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培育出上市公司14家。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340亿元,同比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9%,在全省占比26%,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三)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石家庄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多头并进,已形成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蔬菜、梨果、大枣、奶业、禽蛋、优质猪等八个特色产业,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如行唐、鹿泉乳品产业群,晋州、深泽、辛集、赵县优质梨果产业群。2014年,畜牧业、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5.0%,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9%。拥有华牧牧业、长城经贸、双鸽食品等全国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双鸽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以雨润为代表的农产品物流业,以君乐宝为代表的乳业;全市建成各类都市农业园区54个。
二、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存在着较大的挑战
石家庄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存在着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制造业支撑力不足、现代服务业亟待提速等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亟待提速
图2 2013年京津冀石产业构成比较
由图2可知,北京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三产占比超过二产占比54.6个百分点,并且三产占比逐年上升,2014年达到77.9%,二产占比下降一个百分点。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9%,技术合同成交总额3136亿元,在全国占比为36.6%,其中输往京外地区的成交额占7成以上,基本形成了“首都研发设计,全国生产制造”的发展态势。其典型代表中关村经过30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拥有1区16园,在其他地区拥有江苏中关村、中关村贵阳园等,其技术交易额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相对京津,石家庄虽然近年来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但三产占比仍然大大低于北京34个百分点、低于天津5.1个百分点,尤其具有创新驱动属性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只有1.78%,不仅大大低于京(6.16%)津(2.8%),甚至低于计划0.32个百分点,可见,石家庄的生产性服务业发育较为迟缓。另外,石家庄《加快省会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2014-2017年)》明确指出,力争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这预示着现代服务业需要加速超常发展。
(二)制造业支撑力尚显不足
目前,石家庄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应该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据图二显示,石家庄2013年二产占比不仅低于拥有高端制造业的天津2.8个百分点,甚至低于河北省平均数5个百分点。另外,石家庄近10年二产占比一直在47%-50%之间波动,并且呈缓慢下降态势,这一方面是因为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下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致使工业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下行压力一般会持续加大,2015年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至7%,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2%,意味着产能过剩和需求低迷情况依然严重。石家庄的传统优势产业如化学制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等,随着国内其他地区同类行业的超常发展,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大多处于成长期,虽潜力很大但尚未能真正发力。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亟待加快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近年来,石家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虽然逐年提高,但不论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还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除君乐宝乳业正积极筹备上市以外,洛杉奇、双鸽、华牧、凯隆达等涉农企业多处在成长发育阶段,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另外,还存在着农产品产业链条延伸难、附加值较低;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休闲农业亟需上档次提品位等问题。石家庄作为农业大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担着“菜篮子”“米袋子”的艰巨任务,可以借鉴寿光经验,创新思维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尽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路径和对策研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北京一般性、传统性产业将加快外迁;而天津将进一步发挥港口优势,依托国际市场发展“大进大出”产业。石家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但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方面仍须密切跟踪京津产业转移意向,客观梳理本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有效解决“接什么”和怎样才能“接得住”“接得好”的问题。
(一)明晰自身功能定位,以我为主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石家庄定义为京津冀城市群南部中心城市。作为毗邻京津最近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积累优势,2014年9月,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和综合保税区接连获批,表明石家庄已经被赋予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第三增长极的历史重任。石家庄要抓住京津做“减法”的战略机遇做好“加法”和“乘法”,率先培育出超越地域的新产业空间。
目前,京津冀产业发展中涌现出诸多产业机会:京津高端制造业的溢出、生活性服务业的异地复制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扩散外溢等。石家庄应全力对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改变之前被动从属的跟随者地位,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作用,提前着手研究京津功能定位之外的那些产业发展机会,实时把脉对接信息。一是吃透石家庄资源、产业、区位等已有优势和潜在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产业转移、科研合作、财税分享、园区共建、社保接续等方面加快与京津对接;二是吃透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动态,并深入分析那些“接得住”“接得好”的产业在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与京津的梯度差;三是开启京津石产业协作3.0版模式,即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整合各方资源、资产和资本,调动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三方的积极性,可建立京津石合作对接机制,包括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共建产业园区、举办京津石合作论坛、成立京津石城市商会联盟等。
(二)着力改善“两个环境”,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沃土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则是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适宜环境的主体。截止2015年,石家庄已经连续五年在春节假期上班第一天召开由全市机关事业干部参加的“两个环境”广播电视大会,持续把脉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这两大“命门之穴”,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推进“两个环境”建设,致力于让每一个铜板在这片热土上跳动起来。
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尽快扭转生态环境被动局面。“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评价一个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最高荣誉。尤其对石家庄而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更是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积蓄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最佳途径之一。为此,石家庄启动2015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行动方案,确定了“依山傍水锦绣地,林茂果丰森林城,幸福美丽石家庄”的建设理念。在创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生态道德,传播生态文化,用实际行动爱护城市的一草一木,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环节。
2.落实四大清单,打造“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沃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成为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之一。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更须以创新驱动弥补“梯度差”,吸引京津转移产业了解石家庄、落户石家庄,将石家庄打造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型企业“顶天立地”的沃土。2015年4月,石家庄按照河北省要求提前两个月编制完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和负面清单等“四大清单”,下一步就是要切实有效地落实“四大清单”,按照依法监管、责权一致、动态监管、公开透明的原则,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推动石家庄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步入快车道。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产业转移承接发展空间
石家庄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城镇化率在7个省会试点城市中较低,行政区划调整后,不论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改造,还是鹿泉区、栾城区、藁城区、正定县,都需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路径,尽快真正拉开城市框架,打破“中心城区—城镇体系”形成的二元结构,搭建起更加广阔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多元化平台。
1.以产业生态文化“三融合”理念做好城镇规划。城镇的发展凝聚着历史,要站在创造历史的高度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推进产业、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做细做实做小上下功夫,如合理划定城镇发展四至边界;完善内外路网预留公共交通用地;健全雨污、垃圾等回收处理设施;加强镇区排涝、防震等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医院、公园、购物等服务休闲设施配套;对重点片区和重要节点,还应开展详细设计和修建性规划等。
2.叫响城镇特色品牌,扩容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品牌化。城镇品牌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在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显示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资源条件、机遇和经营环境不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品牌发展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即地理型模式、历史文化型模式、城镇产业型模式及城镇功能型模式。因此,石家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定位并叫响特色城镇品牌,并加快建设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在内的城镇品牌识别系统。打造并叫响城镇品牌就如铺就了京津产业转移的“星光大道”,不仅可以吸引旅游度假、休闲养老、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落户,还能吸引京津的科技创新力量加盟石家庄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正定板材、辛集皮革、高邑陶瓷、晋州纺织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加强产业链接,真正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
(四)借力京津服务业转移机遇,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7.9%,不仅产业结构高端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增速加快。因此,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最需要转移出去的是服务业,尤其是造成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的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在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与河北的货物比重达到34.8%。2015年初,旨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天津自贸区获批,航运物流、国际贸易、金融创新等高端服务业必将获得大力发展,这恰好给石家庄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津石服务业合作提供了战略机遇。
因此,石家庄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加速对接京津服务业转移。一是进一步完善大交通架构。继续推进石济客专、石津客专、京石邯和石衡沧城际铁路等项目,形成铁路、高铁“双十字”交汇格局的现代交通网络,将高铁、地铁、公交等线路站点与商贸物流业科学对接;二是整合商贸资源,发挥综合保税区“桥头堡”作用,培育和引进大型商贸龙头企业,推进重点商贸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为加速承接京津商贸物流业转移、尽快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打好基础;三是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倒逼”现代服务业发展。用节能减排的硬指标来倒逼城市产业升级、发展能耗较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等更细化的考核指标来倒逼城市服务业发展。
(五)借力京津研发创新,推进工业强市步伐
在制造业领域,技术创新乃发展之根。相对于京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石家庄研发基础较为薄弱,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仅为1.78%。因此,石家庄可以利用与京津的梯度差实现产业链错位发展,打造“京津研发+石家庄制造”的新合作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引智引资引业,大幅度提升制造业水平,打通与京津互动共赢的产业链条。
1.借智发展,共建工业园区。突出抓好与北京丰台区、朝阳区、中关村、亦庄经济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合作共建项目。一是引进战略合作者共建园区。一个大的战略合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增长点,更是先进的产业理念、产业方向、人才技术、市场资源,乃至一个完整的现代产业链。如石家庄与中关村共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将贯通集成电路产业链条,做强做大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并带动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在石家庄市的创新发展。二是实施品牌园区战略。强调各园区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打造品牌。将高新区、良村经济开发区、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列为重点园区,强化品牌招商、以商引商、定向招商。如保定将一座占地45亩、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双子座”大楼无偿提供给中关村使用,以此来合作共建“中关村·保定创新中心”,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产业,逐步打造成为一个中关村“飞地经济”的示范园。
2.提速“石家庄智造”,建京津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长动力已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石家庄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版图关键要靠“科技创新”。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石家庄的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得到内涵提升。石家庄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现有的40所高校、110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23家院士工作站为依托,发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242家组成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的作用,围绕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推动“抱团”创新,加快“石家庄制造”向“石家庄智造”、“石家庄创造”转变。
(六)发展现代农业,做实京津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食品之源,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生命安全。著名投资人、量子基金联合创始人吉姆·罗杰斯预言:“未来世界的中心不会是金融——将是真实的食品的制造者。”因此,现代农业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石家庄具有发展多种农业的资源禀赋和悠久历史,随着京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饮食观念的变化,对新鲜瓜果蔬菜和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石家庄可围绕京津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走绿色路线、打品牌战略、做品质农业。
1.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产业链。依托君乐宝、洛杉奇、双鸽、华牧、凯隆达等骨干企业,吸引京津工商企业共建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基地、养殖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互联网给农产品插上了翅膀,使这个最地域化的产品能打破时空界限,不仅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还倒逼农业生产向绿色环保转变,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和附加值。可鼓励与京津开展“农超、农批”对接;探索多种途径推进“互联网+农业”,打造石家庄农特产品网上购销平台。
3.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乡村旅游采摘观光体验的市场潜力很大,不仅满足了成人放松身心回归田园的渴望,还能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珍惜食物。石家庄种养殖业资源丰富,可以与京津联手发展多种创意农业项目。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不断推进,三地融合发展进入实质化进程,河北作为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战略机遇,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更应率先发展,以我为主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两个环境”,以创新思维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实现绿色崛起。
课题负责人:赵冰琴
课题组成员:李玉华、吴家强、姚清波、黄玥
责任编辑: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