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对人类忧患意识的历史继承,同时又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站在国际时局与国内发展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即生态忧患意识、社会忧患意识、政党忧患意识与人类忧患意识,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有机统一。全面认识与把握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时代内涵,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与前提。
[关键词]生态忧患意识;社会忧患意识;政党忧患意识;人类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04-0008-04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使命与理想等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独特的忧患意识,并且这种忧患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于一个有着九十多年光荣历史、八千五百万党员及六十多年丰富执政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种忧患意识早已超越了共产党自身政党利益的狭隘眼界,成为一种立意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的忧患意识。
一、生态忧患意识——对自然环境发展的忧患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中,阐发了十分丰富的生态思想,成为共产党人生态忧患意识的思想来源。
他们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产生。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因此在生理与自然属性上与其它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人是受制约于自然界的,因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水等等都是自然界提供的,尽管近现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人与自然这方面的关系,即人的自然受动性依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基于此,人从根本上受着自然界的影响与制约。
但是,人既受动于自然,又会在自己的思想意识支配下能动地认识与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正是人的这种有意识地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人与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一个客观表现就是,虽然动物也进行生产,但它们的这种生产是“片面的”、“受肉体需要支配的”、“只生产自身的”、其“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因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生产整个自然界”,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范围与影响深度是动物界所不可比拟的,由此,人类应该承担更多的生态保护责任与义务,同时人也具备了相应的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能力。
尽管马克思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对剩余价值的无尽追求,也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环境破坏,人类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恩格斯早在1873年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分析了这种情况。当时的一些居民为了得到大量耕地便砍伐了森林,使之变成农田,但由于他们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结果是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他警示人们,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要注意人类生产行为的环境后果,要注意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要科学地认识与正确地运用好自然规律。[1]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想为共产党人的生态忧患意识提供了理论来源与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进程都不断加快的今天,生态忧患意识的内在价值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在这种生态忧患意识的支配下重视生态建设,把保护环境与生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我国开始进入生态问题高发与频发阶段,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重金属与土壤污染、土壤沙漠化、森林等绿色植被锐减等。这些环境问题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123我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有生态忧患意识的思想理念,并确立起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其次要构建起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再次是要制定出科学完备的生态保护制度与严格的法制规范,采取切实的技术支撑与应对策略等。
二、社会忧患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忧患
社会是人生实践的舞台,每个人都是凭借这个舞台演出自己的人生,由此人们对社会寄予无限期望。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如中国的“大同”社会,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剥削与压迫的社会,这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人类比动物高级文明得多,但为什么人类所建立的社会制度总是不理想?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向何处去?这种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忧患激励着人们去不断探索并实践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就是这种理论探索的结果。
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到今天差不多500年的时间,500年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基本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2]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历史的忧患使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直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这个历史过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还探索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2]42-4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标就是要使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在执行这些制度的过程中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的水平。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各级机关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与源头治理相互结合。在社会治理实践中要鼓励支持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激发社会活力,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增强社会治理的实效性,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三、政党忧患意识——对共产党自身发展的忧患
政党忧患意识是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核心,这是由党的性质、任务与宗旨决定的。近代政党制度形成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党组织,共产党与其他政党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恩格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构建未来理想社会以及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这样一个新型的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历史上存在的阶级相比,无产阶级是社会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社会力量不断壮大,其思想意识最为进步。无产阶级知道,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连同自己在内的所有的阶级最终都将消失。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代表自己利益与意志的政党——共产党的组织与领导,而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意识(包括忧患意识)为理论指导并武装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深怀这种忧患意识,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忧患意识的内容[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毛泽东的忧患主要是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如何摆脱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主要忧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以及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和领导权。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的忧患一是共产党在夺取全国胜利以后如何能够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不会腐化变质,为此,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高度警示;二是如何尽快适应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国内形势,完成由战争向建设转变的中心任务,以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国以后,毛泽东的忧虑一是“落后就要挨打”,为此必须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忧虑党和国家改变颜色,忧患资本主义会在中国复辟,这种忧患也是导致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的主要忧患是如何尽快摆脱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局面,如何实现现代化。为此他科学的评估了国际形势,为全党指明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并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江泽民担任总书记期间的主要忧患是党的自身建设,即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由此形成了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共产党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胡锦涛总书记的主要忧患意识表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从粗放型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为此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政党忧患意识以不同的时代内容,并化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行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都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独特的机遇与挑战。“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2]157-158这体现了我党的强烈的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把党建设好的决心。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把握了党的执政规律,提出了由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构成的“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思想与策略。这一党建思想与策略从五个角度延伸开来,依靠党自身逐步完善、自我净化、勇于革新、不断提高,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人类忧患意识——对人类发展的忧患
人的社会意识性使人不断思索:人类自身将走向何处,人类又将把社会历史引向何方。人们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忧患,这种人类忧患意识是其他忧患意识的基础。
在人类的忧患意识中,共产党人的人类忧患意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即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能更好地展示人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必须从社会的角度、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人与社会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对于个人来说,社会是先在的存在,个人必然受其影响与制约,但是人又具有能动性与创造性,人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改变社会。也就是说,离开个人谈社会或者离开社会谈个人都是片面的。
对人类自身未来发展的忧患是更为根本的忧患,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此都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与建构,但是由于旧式分工的存在,这些设想都不可能成为现实。因为分工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分工的差异与表现越来越不明显,而社会分工的作用则越来越大,尤其是剥削制度造成的社会分工使人片面发展。只有消灭了旧式的社会分工,才能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空间与可能,人的各方面能力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三个社会阶段——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主要是人的依赖性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人身依附主要是建立在部分人所拥有的社会特权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则把这种人身依附关系转化为人对物的依赖,人与物的关系全面“异化”,物不受人的支配,它自己成为主体并且反过来奴役人。这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对于个人发展来说都是片面的,社会只有在经过了这两个片面的社会发展阶段并超越了这两个社会发展阶段以后,才能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迄今为止,人的发展阶段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发展过程之中。
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加强社会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就是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93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功能不仅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指导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生态忧患意识、社会忧患意识、政党忧患意识与人类忧患意识构成忧患意识的时代内容[5],这四个层面的忧患意识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四个领域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就是全面认识与把握忧患意识的时代内涵,并把这种忧患意识转化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与文明能力的社会实践,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而使思想意识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程林辉.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历史考察[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杨英法,聂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N].光明日报,2014-9-28.
责任编辑: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