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官德建设 筑牢思想防线

2015-04-29 00:00:00冯荣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摘要]官德的好坏与党风政风的优劣密切相关,更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加强官德建设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官德教育培训力度,推进官德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进程,优化官德养成的社会环境等措施是官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官德建设;思想防线;路径

[中图分类号] B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04-00037-03

党的十八大提出,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以来,不仅自己率先垂范,而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官德建设,全国各地干部纷纷以实际行动跟进。由此带来的新气象、新官德让人为之振奋,人们期待着通过加强官德建设,带来党风、政风和民风的根本好转,国家政治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官德内涵及其重要性

由于官员在整个社会格局中居于相对的政治主导地位,官员的道德水平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所以,中国历朝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曾从不同角度论述过官德内涵。他们首先都强调为官者必须具有“公正无私”之德。中国古籍《尚书》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就会政令畅通和兴旺发达。南宋学者真德秀在《西山政训》中强调为官者要做好“四事”:一要律己以廉;二要抚民以仁;三要存心于公;四要莅事以勤。

由此可见,公正廉洁是中国古代官德的核心内涵。所谓“公正”,顾名思义,一曰公,二曰正。“公”就是公道,为官者要去除心底的私欲杂念,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正”就是正派,为官的本质就在于“正”,要做到心正、身正、行正。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所以,公正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应该是做官第一位的原则。廉洁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为权力所腐、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人情所困,依法执政,清白为官。在中国古代的吏治思想中,公正廉洁不仅作为约束官员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是治吏的一项重要科目。

在我们推进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公务员除了遵守普通公民所遵行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外,还必须恪守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10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对外发布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系统地提出了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即“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忠于国家是对公务员职业道德最高层面的价值要求,每个公务员首先要热爱祖国,将本职工作提升到奉献国家的层面来;服务人民是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目的性要求,以此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和位置;恪尽职守是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素质标准要求;公正廉洁是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纪律要求。由此可见,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是公务员职业道德体系的前提和灵魂;恪尽职守、公正廉洁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保障,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我们今天官德的基本内涵。

官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官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作用。鲁国执政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关于“政治”的问题,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所谓政治,就是为官者带头走正道,下面的人有谁敢走歪门邪道。可见,古人将官德的好坏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和政权巩固的高度。在现代社会,公务员队伍的作风是整个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官德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风向标。在具体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往往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普通基层干部看高层干部。因此,拯救社会道德文化,匡正全社会的道德生态,扭转官德失范是关键。端正社会风气必自政治精英始,由于各级公务员所处的社会政治地位高于普通民众,公务员的道德水平理应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且成为全社会道德的楷模。从现实政治意义来讲,作为党治国理政主体的公务员队伍,其职业道德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体现党的执政形象,关乎党的执政基础。所以,抓好公务员的官德建设,将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党的执政形象,增强党对全社会的整合力和凝聚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二、官德建设的必要性

从目前总体情况看,我国公务员队伍是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队伍。但也不能否认,公务员队伍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突出的、严重的问题。有的公务员对群众感情淡薄,对工作不负责任,道德失范,行为出轨;甚至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触犯党纪国法。从近年来屡屡出现的“日记门”“开房门”“艳照门”等一系列丧失官德行为的大量事实来看,公务员出问题最初往往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道德层面上,无论是玩忽职守还是以权谋私,都与其从政“为官”的职业道德缺失相关。一个有德无才的干部可能会庸庸无为,但如果是一个缺德有才的干部,可能会胡作非为,甚至祸国殃民。因此,群众希望多出现一些好干部、好领导,而这一切都必须从官德建设入手,只有“官德”上去了,干部才会清正、政府才会清廉、政治才会清明、人民才会满意。

一些领导干部“缺德”的突出表现是党性丧失、信仰动摇、纪律松弛、责任淡化、生活腐化,整个思想防线全面崩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道德滑坡,原先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今天,人们的逐利思想开始泛滥,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些精华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形态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会道德层面出现真空地带,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变得扭曲起来,这种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良好官德的养成。

二是体制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业绩成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优劣最重要的量化标准,而对官德建设不够重视,甚至将一些有才无德、善于投机、不受合法程序约束的官员视为开拓性人才、创新型官员,从而放松了对官德的体制机制建设。

三是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致使一些干部放松了自身党性修养,忽视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特权思想、享乐主义、奢靡风气、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日趋泛滥;宗旨意识、公仆作风、责任观念、奋斗精神等优良传统荡然无存,对老百姓的冷暖和疾苦置若罔闻。所以,个别官员的腐败堕落,无不从缺“德”开始。

有鉴于此,为了对内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外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防止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必须筑牢思想防线。而要筑牢思想防线,必须从加强官德建设入手,这是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三、加强官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而言,干部缺“德”绝非小事,而是事关党性优劣、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习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任务和中国梦的远大目标,必须尽快建立起转型时期的“新官德”,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为此,加强官德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协同推进:

(一)进一步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从目前情况看,突出强调公务员的“官德”也就是职业道德建设,以此为抓手来带动公务员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道德建设,这样既切合公务员队伍的实际,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早在2009年3月,国家公务员局就启动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2011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对外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对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要求、培训内容都作了相关规定,并细化成14个要素。2014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要求通过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统领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干部道德品行教育促进干部作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毫无疑问,这个文件将我国的“官德”教育培训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应该说,经过多年来各方面的齐抓共管,我国公务员“官德”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已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纳入了“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并付诸实施。今后仍需要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强调普遍培训和长效机制,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课,作为每个培训班次的重要内容,确保必要的学时,同时要建立培训长效机制。二是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式,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集中抓好工作布置、内容审查、具体落实、督促检查、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防止培训工作走过场,流于形式。

(二)推进“官德”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进程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所以,我们不能把官德建设的全部寄托在教育培训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就需要同时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决好知行统一问题。在现存社会中,一些公务员“官德”水准不高,不是他不明白道理,而是知行不统一,言行不一致。这样的人光靠教育是不行的,更遑论其自律,必须通过实践强化其对官德的正确认知。比如中央机关新录用公务员、驻外使节、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举行的任职宣誓仪式效果就不错,这既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个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久久为功,就会不断提升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2.建立健全道德激励和约束机制。官德建设不仅在理念上加以倡导,更需要把官德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贯彻到干部选拔、使用、管理、考核、奖惩等各个领域。在具体实践中,要真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要将官德的考评置于选拔任用的首位,在加强机关内部考核和监督的同时,要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实行社会舆论评议,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制度,引入服务对象评价机制,积极接受媒体舆论监督。2011年10月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正式将对“德”的考核列入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程序中。另外也要注重奖励先进和惩治落后并举,对那些突破职业道德底线的公务员,要严厉惩处,绝不姑息。

3.在制度规范上下功夫。我们现在只是将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16个字,这还不够具体,需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标准科学、针对性强、操作简易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公务员的思想和行为有目标、有规矩。待时机成熟之时,要积极推动公务员职业道德立法,将官德建设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官德建设

公务员虽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但终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社会环境的熏陶对官德养成的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造出健康向上、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是关乎官德建设好坏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共中央于2011年10月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初又发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和实践活动。这些都是为了优化社会环境、纯洁社会风气、促进官德建设,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战略性举措。

责任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