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焕发语文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特点,所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师生沟通中起到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发挥,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也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更在于此。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不同,他们能得出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答案,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教师所要悉心呵护和着力培养的。教师应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为学生创造展开想象的时空,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里尽情地参与表达,使学生产生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尽显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二、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是说明赞扬与欣赏的激励效用。
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教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原动力。在课堂上,笔者经常采用多种表扬方式,如用赞许的语气说:“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掌握“话语权”,学生只能作为容器,被动地等待教师往里面“灌”东西,其结果只能是园丁的辛勤扼杀了“花朵”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并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第一,“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在“听”的过程中,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第二,“听”可以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第三,“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于是课堂成为学生发挥才能的舞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这时,一位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句话,它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当笔者一问学生“呵”是什么动作时, 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笔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活跃和热烈,呈现出语文课堂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语文课堂是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场所,摒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用民主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只有“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尚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