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文俊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一生翻译成果无数,所译介的代表作家阵容壮观。本文主要基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述了李文俊翻译的成就,探析了李文俊翻译的文本选择观。
关键词:李文俊 翻译 文本选择观
翻译家李文俊(1930- ),“德”“译”双馨,其翻译成果丰富,体裁多样,成就斐然,充分表现出了一代翻译家对外国文学翻译工作的忠诚与热爱,所译介的代表作家阵容壮观,包括卡夫卡、福克纳、海明威、塞林格、麦卡勒斯、艾丽斯·门罗等,激发了几代中国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2011年,李文俊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究其译作数量、质量和影响,足以作为重量级翻译家的代表。翻译家、福克纳研究专家,是李文俊的两个身份标签。李文俊文学功力深厚,中英文俱佳,尤其擅长翻译美国作家的作品,其所译福克纳作品均为上乘之作,被奉为翻译文学经典,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李文俊所处的时代背景
新时期译者的文学视野和受时代语境操纵下的文化心态,是一对不易调和的矛盾。然而,优秀的翻译家以及有成为优秀翻译家潜质的年轻译者,是不会完全臣服于时代语境的压制,他们隐藏着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学创作欲望,适逢时机就会显现出来。译介者的文学视野蕴涵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当与时代文化语境产生冲突时,迫于语境的操纵,会向权威适度让步,变通译介方法,以谋求翻译的合法性,他们的努力契合了新时期文学变革的需求。在这样一段特殊文学变革时期内,译者的成长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他们不懈地追求和实践中,翻译文学思想淬炼而成。
二、李文俊的翻译文本选择观
本文从作家的选择和文本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剖析、考查了翻译家李文俊受制于“集体化”翻译观念下的个性翻译思想,从而较为客观地概括出李文俊翻译思想的全貌。
1.作家的选择
在选择和引进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时任《世界文学》杂志英美文学编辑的李文俊虽资历尚浅,但也有一定的选题申报权。基于他的外国文学知识和对翻译工作的敏感性,李文俊能够准确地预判外国作家的知名度、争议性、文学创作手法的时代前沿性和译介价值,他选择了与自己秉性相近、同为南方人的 20 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暮年多病的健康状况下,源于个人的阅读喜好和专业敏感性,李文俊预判出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的译介价值,首次向国人推介并翻译了她的小说,不仅传播了加拿大文化,而且意外地分享了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喜悦。
2.文本的选择
在选择翻译的文本方面,李文俊独具风格,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简·奥斯丁的《爱玛》、艾略特的诗剧《大教堂凶杀案》、门罗的《逃离》等诸多翻译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它们多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代表作。
翻译文本的选择,是译者对作品的把握能力,以及个人喜好、文学情趣、艺术审美多样性等个性特征的体现。在李文俊的翻译成就中,我们见到了小说、戏剧、诗歌、文学评论,及儿童文学等多种文体的翻译,显示出他扎实的中英文功底,对异域文化的深入理解,也是他个性特质的良好发挥。首先,好的翻译文本,检验了译者对外国文学价值的鉴赏和判断能力。历史使命感也深刻影响着当代翻译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第二,好的文本,应该是一种思潮或者流派的代表作,值得译者倾力去翻译和研究。如“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成就了福克纳的文学世界,这个“世系”既是美国南方社会的缩影,又被认为是人类的社会活动模型,在福克纳小说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上,代表着现代派小说的最高成就;第三,翻译文本体裁的多样性,考验了译者驾驭文体和语言的能力。
李文俊的文学翻译受时代语境和文学需求的约束,对外国作家及作品的选择有一定的拘囿性,但因其工作场地的便利和自身资本的积累,也多了些自主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论译学观念的现代化[J].中国翻译,2004,(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