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推行了许多年,课堂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概率大大增加。但是,从高考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教学形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课堂只有热闹的外表,缺乏实质的内容,这样的课程改革就没有了实质意义。因此,潜心研究课程与教学内容才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正确途径,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一直提倡的理念——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是优秀教案与教学参考书,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史实错误、观念陈旧、概念不清与价值观陈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在备课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笔者以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为例,探析了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方法。
有些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比较模糊。如对于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新课程标准》只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看上去,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并不难。但是,高考则是另一番现象,涉及“宋明理学”的考题都比较难。
如:(2010年浙江省卷 17题)中国古代学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判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判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本题考查的是课本中资料回放的“鹅湖之会”。通常,教师会把“鹅湖之会”当做一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几乎不会通过这个故事来分析朱、陆两人探究天理的方法。但是,自从2010年浙江卷出了这样一道题,教师便感到压力很大,不敢再随意处理这些内容了。这就出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与高考要求相悖离的问题,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乃至整个高中教师群体感到困惑的问题,即是以课标定教,还是以高考定教?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一系列的思考,笔者也请教了省内专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第一,用分层教学取代平铺直叙的环节。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来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问题。如在教学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时,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笔者除了讲解基本知识之外,还增设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讨论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相关的探究问题。
第二,结合多种形式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地开展活动,但是要注重实战,因为高考即实战。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热热闹闹,课后不见实教”的空架子已经不复存在,形成了符合高考的“材料式教学”。
高一、高二阶段是培养学生喜欢历史、认识历史、参与历史的兴趣阶段。因此,教师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常用形式有播放视频、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和讨论等。如在第三课《宋明理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格物致知”对学习的启示。
第三,把高考题或者模拟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展示高考题或者模拟题,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如在如何深入理解王阳明心学时,教师需要讲清楚以下几点:①核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方法论问题,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虽然这些问题比较深奥、难懂,但是如果教师结合王阳明的生活经历与学术成就,让学生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去理解,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第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探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近十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仍需要广大高中教师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韩开平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李永才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圣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