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不少教师仍然使用“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致使历史课变得沉闷乏味。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能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难题。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带着愉快、积极、兴奋的心情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思考等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慢慢地喜欢上了历史课。
如在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清朝入关后,面对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假如你是统治者,你会怎样做?”笔者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营造了自由的交流环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这时,笔者作为学生的“参谋”,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把握好学生讨论的方向。
二、营造竞争氛围,增强小组凝聚力
在开展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经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要求全班学生都参与小组讨论,在学习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先进帮后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下课前,笔者会评价各小组的表现,评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此外,笔者还经常组织各种知识竞赛,营造竞争氛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扣押,对如何处置蒋介石,人们有不同的主张。有人说:‘十年内战,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我们应该报仇雪恨,杀了他。'有人说:‘国难当头,国内和国际形势复杂,应和平解决。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放了他。'对此,你们怎么看?”笔者提出问题后,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第1小组、第2小组和第3小组为正方,第4小组、第5小组和第6小组为反方,双方展开辩论,笔者会根据每个小组的辩论情况予以加分。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纷纷争当辩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唇枪舌剑中尽显课堂主人公的气势,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参与课堂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
如在教学“王昭君出塞”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请一名男生扮演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一名女生扮演王昭君。学生开始还有点害羞,经过笔者的开导,两位学生慢慢褪去青涩,演得有模有样,“王昭君出塞”这个历史情境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四、加强个体尝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依靠他人的传授,而是依靠学生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因此,笔者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体尝试,经常给学生创造尝试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如当学生自学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尝试参与问题的设计;当学生学习完课本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尝试上讲台写板书;当测试之后,笔者让学生尝试讲解试卷……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初中历史课堂焕发了生命活力,避免教师过多地单向传授,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参与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内容,要想打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一边实践,一边反思,才能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