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型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5-04-29 00:00:00郑毅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7期

摘要: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对实验技能、实验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亲身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实验能力较差。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 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自学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实验仪器微型化,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排废量,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实验时间并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可靠。用微型化学实验来代替常规实验,不失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

微型实验具有仪器小、操作简单快捷、所用药品少且安全性高等特点,能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盲目、漠然的心态。在用微型仪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选题目、自定实验方案,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在微型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加工制作微型化学仪器,或者收集医用一次性输液管、一次性针筒、各种口服液瓶和生活中的饮料瓶,然后指导它们整理分类,代替烧杯、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试管、导管等化学实验仪器。此外,教师还可以改常规实验为微型实验,既能节约试剂用量,减少污染,又能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益。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一人进行,全班学生观察。这样一来,只有坐在前排的学生能看得清楚,坐在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导致实验效果较差,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让学生动手做微型试验,学生就能近距离地观察实验,然后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思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概念性结论,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无形中完成了新知识的教学。以“氯水的性质”实验为例,笔者要求学生用微型实验替换演示实验,学生找来有凹槽的塑料盒,在每格中分别滴上紫色的石蕊试液、碘化钾淀粉溶液、氯化钡和亚硫酸钠的混合溶液及硝酸银溶液,然后又分别往每格中滴加1~2滴氯水,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氯水成分和氯水性质。在实验之前,笔者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分清观察的主次,使学生能观察、会观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就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和本质特征。由于微型实验仪器精美小巧,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解“原电池原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小铜片、小锌片和小西红柿。上课时,教师提供导线、电流计和音乐贺卡,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这样,学生就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原理,并能举一反三,把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其他电池中。微型实验把学习过程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一项重要本领,是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微型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讲课与学生实验同步,学生在实验中能观察到许多明显的实验现象,如物质形态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新物质的生成等。实验过程的亲身参与和成功的快乐体验,都促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而强烈的求知欲又使得学生主动预习新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归纳知识重点、提出疑点和难点、相互讨论,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科普读物、参考书,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利用网络技术,了解更多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体现了化学实验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发展趋势,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实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有效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