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影响

2015-04-29 00:00:00郭宏波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7期

摘要:学生分组实验一般都是探究性实验,而课前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有效性,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关键词:课前预习 初中物理 探究性实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的兴趣和操作的激情,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从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能让学生课前预习,对探究性物理实验操作有很大的益处。但是课前预习也有缺点,主要表现在学生从提前预习中已经知道了实验结论,就会失去探究的热情。

一、课前预习的优点和缺点

课前预习的优点:学生在实验知识储备和器材准备上比较充分,在实验时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提前了解易错点,避免犯错,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

课前预习的缺点: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扼杀了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还会导致部分学生不经历实验过程,就根据实验结论乱编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有实验结论等。

二、课前预习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调查谈谈感悟。

1.创设实验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分组实验尤其重要,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课前预习要有导向性。如果教师能从身边的物理事实和现象创设实验情境,更贴切生活,使学生感知物理实验的现实意义,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有效解决预习内容。

如在预习《气体的压强》的分组实验时,笔者创设了一个实验情境:向易拉罐中倒入水,用酒精灯加热,当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用橡皮泥封住罐口,让易拉罐冷却。在观察中,学生发现易拉罐不仅变形,而且还会发出声音。这个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易拉罐罐口出现‘白雾’时,要迅速封住罐口?罐口出现‘白雾’说明了什么?排除空气的物理方法还有哪些?”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这样的预习,才是有目的性的,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

2.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现象,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便教师轻松引入课题。如在预习《走进分子世界》的分组实验时,笔者创设了生活情境:“近年来,人们大量使用夹心板和金刚地板木来装修房屋,这些夹心板和金刚地板木中含有一种叫做‘甲醛’的物质。它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进入房间闻到甲醛的气味,说明甲醛分子在做什么运动?请你们根据生活常识谈谈‘甲醛’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这些危害?”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信息以及事例,说出了许多由“甲醛”造成的危害,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课前预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尤其在初中探究性实验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探究的激情,这对于课前预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才能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以探究性实验为主,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亲身实践,发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才能提高探究实验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参考文献:

[1]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育学中课题探究教学[J].教育研究,2003,(9).

[2]郭景兰,浅谈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指导[J].物理教师,1999,(3).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田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