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是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特别是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迫切要求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与转移就业相结合,与教育体系相协调,突出服务发展、突出就业导向、突出技能培训、突出统筹兼顾。
关键词:职业教育 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技能人才
众所周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事实证明,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重视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如德国的制造业之所以闻名世界,就是因为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进入社会的人员中,85%要经过职业教育培训。正是这些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德国经济跻身世界前列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普通教育,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及时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把教育财政的增加部分优先发展职业教育。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韩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了韩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1个发达国家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其中德国79%,奥地利76%,瑞士73.2%、意大利67.4%,而我国高中阶段职教比例只有45.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快慢与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产业层次不断提升,迫切地需要大量中高级人才和一线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突出服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相适应
1.服务产业转型
职业学校应重点围绕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努力实现地方支柱产业对口专业覆盖率达到100%,满足产业用工需求。如南安市紧紧围绕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光电信息等五大支柱产业,精心打造了数控技术、烹饪、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特色专业,加快了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微电子技术与器件、汽车维修与装潢、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的建设,着力培养出多层次且适应南安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促进了全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强化两岸交流合作
如南安市牢牢抓住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南安市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独特优势,强化南台交流合作,深化南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借鉴台湾职业院校办学经验和模式,吸引台湾办学力量联合举办地方产业发展所需的紧缺专业,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3.加强创业教育
职业学校应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系统创业教育实践,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技能比武、技能大赛,举办发明、制作等创新竞赛活动,全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创优品德的高素质人才和创业胆识的开拓型人才,从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突出就业导向,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衔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就业,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需要,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职业教育要做到“三个转”:
1.专业围着市场转
在办学过程中,职业学校要主动出击,调研和预测本地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了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什么人才过剩,就撤销什么专业,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灵活性。此外,职业教育还要围绕结构性缺工的问题,大力推行“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合同,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办学围着企业转
企业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服务对象,又是加强实践锻炼的大课堂。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让企业全面参与学校的招生和培养的全过程,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畅通、企业技能型人才资源更加丰富,从而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局面。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经济部门还要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帮助尚未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建立联系,力争每所职业学校都能引进一家企业,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力争每个专业都有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
3.服务围着学生转
要保证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分得出,职业学校就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当好学生就业的“推销员”和“服务员”,认真搜集就业信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学生在本地就业、创业,为家乡多作贡献,为毕业生找到一条好的出路。
三、突出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教育与转移就业相结合
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的办学功能,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全体劳动者素质提高与工作转换的需求,职业学校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
1.培训农村劳动力
职业学校要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统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以市级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职业学校为骨干、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开发区、园区转移,到本地企业就业,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依托新农民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2.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
职业学校应充分发挥示范专业、实训场所、创业创新基地的资源优势,采取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以及在岗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把职业学校办成企业职工培训部和劳动力资源库,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有效性。
四、突出统筹兼顾,促进职业教育与教育体系相协调
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但是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因此,要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统筹兼顾,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发展。
1.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增加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做好贫困、骨干专业学生的扶持工作,为办好职业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2.加强师资培训
职业学校应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全面落实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实践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特岗、特聘、特邀”经验,为优秀人才特设岗位,特聘退休专业人士担任职业教育教师,特邀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水平。
3.强化宣传引导
职业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宣传载体,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核心竞争要靠职业教育培养的熟练技术工人,持续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拉,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广大职工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社会偏见,使人才观念实现从学历理性回归到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倩.浅析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J].现代医药卫生,2011,(20).
[2]王崇丽.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4,(10).
[3]卢莎.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问题研究[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杨玉华.发挥职业教育阵地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提供技能训练平台[J].才智,2011,(5).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