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无论是学科本位,还是教师角色,以及课堂教学模式都有了较大改变,尤其是课堂教学。创新是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使用创新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创新能力与教育的关系
创新能力是指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是指能够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人说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 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用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幅高速公路的图片,并配上人们关于运动的对话,然后提问:“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们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从人们的对话可知,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是什么?”这样,物体做各种运动或静止的景象便在学生的大脑中构成,他们明白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概念。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思考点,教学组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激发学生的求异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万有引力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引力消失,我们身边的物体将怎样运动?人在地面如何行走?”在教学摩擦力时,为了突出摩擦力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笔者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从此刻开始,我们周围的摩擦力全部消失,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走路会摔跤”“房屋会倒塌”“一阵风就能把停在路边的汽车吹跑”“自行车原地打滑”等,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激活了。通过共同探讨分析,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摩擦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重视探究实验,培养探索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借助物理实验教学,不断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改变课内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一般是由教师操作,学生旁观,没有直接参与,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笔者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不仅使学生非常牢固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在实验课上,教师要设法模拟物理现象,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让学生大胆设想、大胆实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笔者拿出两个一样的空牙膏壳做实验:先把一个捏瘪了的空牙膏壳放入盛水的容器里,牙膏壳沉下去了;然后,把另一个充满气的牙膏壳也放进水里,它会浮在水面上。这时,笔者让学生思考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同样的牙膏壳,瘪的就下沉,鼓的会浮上来?”面对这一现象,学生会考虑:“牙膏壳的质量一定,鼓的上浮,表明鼓的牙膏壳比瘪的牙膏壳所受到浮力要大。”“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趁机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讨论和猜想:“鼓的牙膏壳的体积变大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多,所以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接着,笔者再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一边做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液体)的重力”。
(2)鼓励学生做好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各种物理实验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实验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深入探索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给予适时鼓励,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3)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半途而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并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然后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重视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创新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物理发展史中,由于科学家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产生新理论、新成果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伽利略在观察船上挂的油灯摆动时,强烈的创新意识促使他深入研究,直至发现了摆动的等时性。有的科学家缺乏创新意识,致使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成为历史的遗憾。如居里夫妇与中子相遇而不相识,反倒被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查德威克发现了。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典型案例,重温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创设特殊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理论诞生的艰难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探索追求真理的真实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通过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