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练笔益处多

2015-04-29 00:00:00陶亚娟张春燕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3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索到了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以情感人,激发练笔欲望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作文思路的源头。学生只有情绪高涨,对所写的事物产生情感时,才会产生写作欲望。

如有一天,笔者照例把学生送到校门口,只剩下小凯的家长没到。笔者陪着他,无意间抬起头看到西边一缕晚霞,非常美丽,于是让小凯看。

“你看,那是什么?”

“云!”小凯兴奋地回答。

原来他对美好的事物也那么向往啊!

“那是晚霞,你觉得它像什么?”笔者问他。

“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听到他的回答,笔者激动地说:“是啊,你喜欢吗?如果喜欢的话,你就把它写下来!这就是写日记的素材。”

“喜欢,我会好好写的。”小凯开心地应道。

二、抓好契机,指导即兴练笔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及时指导学生“即兴练笔”。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如一天中午,班上的学生小怡吐了。顿时,一股难闻的味道在教室里弥漫开来。许多学生都捂着鼻子躲开了。只见晓露连忙走到教室后边,拿起扫帚就扫了起来。

看到眼前的一幕,笔者灵感迸发,设置了一道作文题《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让学生当堂写作。每个学生都从同学的神态、动作来揣测他人的内心,再写到自己的内心、表现以及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有的学生还运用了名言“莫以善小而不为,应以善小而为之”,有的学生发出感慨:“要从身边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给他人以帮助、关爱……”

事实证明,只要引导学生随时捕捉生活素材,利用他们的亲身体验,就能打开作文的活水源泉!

三、拓展空间,进行随文练笔

1.精彩处,仿一仿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值得学习,教师应抓住这些精彩之处,引导学生仿写,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空白处,补一补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留有“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练笔的形式补充“空白”。学生妙笔开生面,往往能补出新格局。

3.插图处,练一练

课本中常常配有一些生动的插图,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又能给学生提供创作的机会。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进行练笔。

4.文尾处,续一续

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在结尾处似乎讲完了故事,但实际上却又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延伸情节,进行续写,寻求不同的结局。

四、关注生活,多渠道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提升表达能力,教师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1.节日练笔

教师利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进行练笔,要求学生针对节日的特点,设计有创意、不落俗套的活动,常练常新。

2.活动练笔

主题班会、游艺活动、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常伴随着学生的校园生活,教师应抓住契机,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练笔。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真实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下笔如有神。

3.时事练笔

具有教育意义和便于写作的时事都是值得学生关注的练笔内容。如“5·12”汶川大地震,教师可以让学生收看电视、网上查阅、访问师长来了解情况,自由拟题,或者把“地震”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动笔。只有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4.见闻练笔

生活处处皆文章。一切所见、所闻,只要学生用心去发现,均可成为练笔的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练笔素材的仓库,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熟悉的写作题材,千万不要错过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练笔良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