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有效性“三策略”

2015-04-29 00:00:00余年栋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3期

摘要:计算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部分,有效的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阐述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三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题教学 有效性

计算能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人们对数学学习的一项最基本的认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奠定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无论学习什么项目,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就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针对他们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来设计计算题的教学环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游戏、比赛或者故事,适时地融入国内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将这些有趣的元素融入课堂中,灵活多样地把题目呈现到学生面前,使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吸收课堂教学内容。

二、讲明道理,加强算理理解

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教师必须把数学道理讲解透彻,深化学生对数理知识的理解。然而,在小学计算题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单纯地认为,只要学生算出计算题的正确答案就可以了,忽视了学生理解计算题的算法和算术思维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吃力,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给学生讲清楚算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教师给出题目“27+30”,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这道题目是求和,但是应该怎样去计算,就是学生对算术思维的一种反应。这时,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理解:这里的27是一个两位数,而30也是一样,都是由个位和十位构成的,其中2和3是在十位上,7和0是在个位上,这样的计算必须遵守“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的原则,即“2+3=5,7+0=7”,“5”是写在十位上,“7”是写在个位上。在这样清晰明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观察和教师耐心的指导,理解计算的每一个步骤,从而掌握这种计算的思维模式。

三、明确目标,培养审题习惯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发现,有时学生明明知道该如何去做计算题,但结果却错漏百出。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原来是学生在解题前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让他们经历从“会”到“熟练”到“心眼相通”三个境界,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审题习惯。首先,重视“看”。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清楚计算题中的每一个数字和符号,理解它们的意思,并让学生用笔抄写算术题目,进行比对,培养他们对算术负责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其次,强调“想”。单单看了题目,却不经过大脑的思考,盲目地进行计算,这显然不是认真审题的表现。教师应让学生看清题目之后,再积极地思考题目中算式的特点和运算规律,联系其中蕴含的性质和定律,判断其中是否含有一些简便的计算方式;最后,强调“算”。学生在审题结束后,应形成一个计算思路、一个深思熟虑的计算过程。

笔者相信,只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题教学中做到以上几点,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凯.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探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2).

[2]杜富君,侯旺.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路[J].教学与管理,2003,(8).

[3]钟建春.对小学计算教学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6).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管委会枫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