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首届新体系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有幸目睹了其他教师别具一格的教学风采,他们用智慧诠释着对课堂的理解,精心的设计将枯燥的作文课变得灵动起来,精彩的互动深深吸引着人们。这次学习开阔了笔者的视野,令笔者受益匪浅!
想起现在任教的三年级习作教学,面对这些刚接触习作的学生,要想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语文素养,是教师的魅力所在
首先,教师应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从整体上准确、恰当地把握学段目标,做到重点突出,创造性地开发、处理和运用教材,着力激发、点拨、诱导学生,重视习作的过程,以及指导——习作——讲评的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兴趣和习惯,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如在教学《花的原野》时,臧老师将学生带入花的原野,配上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短诗,为儿童诗的创作做好了铺垫。接着,臧老师带领学生赏读了《摇摆的黄围裙》和《栀子栀子我问你》,引导学生发现写诗的三个小窍门,即灵动的画面、独特的视角、大胆的猜想。最后,臧老师从一句诗到完整的一首诗,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创作儿童诗,把学生引入诗意的世界、童话的王国。这些引导都渗透着语文教师的素养和魅力,学生只有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下,才能学到精美的语句,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
二、扎实有效,是教学的必然要求
1.注重激趣,习作课也可以轻松、幽默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优化写作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因素,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巧妙实现“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过渡。有了好氛围,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小蚂蚁历险记》是上午第四节课,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比较疲倦了,但是李维勇老师的开场白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接着,李老师播放了“蚂蚁找食”的视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揣写蚂蚁的冒险经历。当大家以为这节课到此为止时,李老师又给学生播放了“蚁岛被围”的视频,让学生们交流保卫家园的对策,并列出提纲,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李老师告诉学生,传递正能量是童话故事的特点。李老师这节课没有照搬教案,而是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思路,幽默风趣地完成了教学,也让笔者受益匪浅。
2.学会观察,寻找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心实感。”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如在教学《照片的故事》时,林明雅老师以读小诗、猜题目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仅贴近生活,而且轻松愉悦,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习作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接着,林老师又引导学生寻找故事的“四要素”,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最后,林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照片中有意思的事情。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有话可写,而且使他们感受到习作就在生活中。
3.点拨得法,让习作变成心灵的歌唱
教师利用范文的引领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加工材料组织成文,由扶到放,基于学生现实生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习作。如在教学《写出精彩的心理活动》时,屈太侠老师以魔术作为线索贯穿始终,用刘谦和自己的照片对比,让学生找出两者的共同点,然后提出问题“你觉得老师能做到吗”,这样的话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巧妙地教学了学生如何描写心理活动。接着,屈老师又引导学生从自己、他人、后果、幻觉等角度入手,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然后,屈老师又“现身说法”,让学生领悟到语言幽默、夸张的作用,为学生的练笔指明方向。最后,屈老师又表演了未完成的魔术,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此时,学生们已是“不吐不快”,写作不再是痛苦的煎熬,而是心灵的歌唱。
每位教师的课程都独具匠心、周密细致,值得学习。他们就像一面面镜子,让笔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懂得了学无止境,勇于创新的道理。这次习作观摩课犹如久旱的甘霖,滋润了笔者,为笔者指明了今后习作教学的方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合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