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下面,笔者结合两堂同课异构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我是共和国的公民》第一课时的听课所得,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思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一课涉及的权利、义务等知识点枯燥、乏味、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消化和接收,学习兴趣不高。怎样使抽象的权利、枯燥的义务以通俗易懂的感性形象呈现出来,让学生轻松明白两者的关系呢?市教研员穆老师为迷茫中的我们指点了迷津,明确了“有效提升学生生活经验”这一条捷径。在教学《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中,江苏省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的徐惠芳和宜兴市新芳小学的曹敏两位教师充分选用了学生身边许多普通、真实的事例,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表演等形式,以点带面,让学生在模拟生活情境中学会维护自身的权利。下面,笔者就谈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创设生活情境,诱发体验
有的学者指出:“从本质上来说,道德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因此,教师要大胆创设现实情境,汲取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能习得具有真情实感、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才能真正陶冶学生的人格。如在教学《维护基本权利》这一环节时,悲鸿实验小学的徐惠芳老师就因地制宜地大胆创设了“‘知心姐姐’请各位维权小高手帮忙”这一情境,以信件的形式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经常发生的、普通的侵权事件。如:①同学李强散布谣言,说我偷了他的词典;②妈妈为了分析我成绩退步的原因而偷看我的日记;③我在超市买的学习机放不出声音。然后,徐惠芳老师请学生当一回知心姐姐、知心哥哥,帮学生支招,写一封回信给他们。沉浸在身边这些触手可及的小事中,学生或主动交流,或凝神思索,或奋笔疾书,积极、努力地调取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结合本课所学的维权方法,找到了新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有效提升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解决了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侵权事件,也诱发了内心深处更为持久的“生活中,我也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道德体验。
二、精心设计活动,生发体验
有效的活动是品德课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活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只有通过主动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设置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经历或亲力亲为,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实践中,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在教学“王爷爷的苦恼”这一环节时,徐惠芳老师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小品形式排演了《王爷爷的苦恼》。小演员们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入情入境地表演出了“王爷爷的苦恼”。在一声声充斥着愤懑的“逆子”声中,学生们一脸严肃,静静地观察,近距离地感受着没有子女赡养、老无所依的“王爷爷”内心的无奈、孤苦与辛酸,使“不孝可耻”的思想悄然烙印上学生的心间。此刻,无需教师费力的讲解,心酸愤懑的声声“逆子”足以强烈地震撼每一位学生稚嫩的心房。朴素的活动再现了情境,强化了学生原本模糊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形成了清晰的权利意识,将“孝亲敬长,从我做起”内化为每位学生以后自觉的行动,模拟活动的情境再现,让体验之花熠熠生辉!
三、设置问题情境,丰富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而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目的不能只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而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指导,充分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生活经历上升到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在教学《学会维权》中《还我上学权利》时,江苏省宜兴市新芳小学曹敏老师先让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然后提问:“小曾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小曾读初中?”当有的学生回答“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时,曹老师并未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你觉得小曾不读书还有其他原因吗?”在曹老师饱含期待的目光中,一位女生怯生生地说:“也许他觉得读书没有意思。”“是的,完全有可能。”曹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肯定了这位女生的回答。接着,曹老师又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意思吗?”许多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觉得读书有意思,因为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读书可以使我掌握许多不会的本领。”“读书时,我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玩耍,收获友谊!”“读书可以让我告别寂寞!”……学生们涨红着小脸,兴奋地说着自己已有的读书经验。“既然读书这么快乐、这么有意思,小曾就应该读书呀!”此时,曹老师顺势引出《义务教育法》中的“九年义务教育权利”,道出了读书的快乐、趣味,也是国家立法的初衷吧!学生们在愉快的笑声中轻松明白了自己享有的“九年义务教育权利”。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笔者很欣喜曹老师没有在学生回答了“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时就此打住,而是敏锐地继续追问,提出了一个能引起学生更深入体验的问题:“你觉得读书有意思吗?”这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唤醒了学生内在丰富的情感体验,逐步引导他们尝试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平常生活,在矛盾冲突中进一步构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读书有意思,我应该好好读书”,并将此获得的价值观、认识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试问,这样有效地追问,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丰富生活经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不正是教师一直追求的境界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