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主张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学到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内课外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密接触?近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番探索,总结出“课内课外相结合,双管齐下求发展”的方法。
一、重视课外的积累,把它当作学习的一个前导和积淀
课外积累有很多种方式,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最先进、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班级“信息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各种知识的广阔平台,它强大的信息量早已为大众所共享。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能,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为教学增彩添光。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许多学生都已具备了收集资料的能力,为我班建立班级信息库奠定了基础。因此,笔者在班级墙报上开辟了班级“信息库”,它主要展示在每次新课前,学生在预习时收集到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既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那些未及时或懒于动手的学生能充分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并产生“别人能收集到这么好的资料,我也能!”的内驱力。
为使学生展示的资料更有针对性,笔者教会学生如何去甄别、选择资料,让学生编辑、整理、搜集到杂、广、多的资料,使其变得更精、更细,更贴近学习的需要。
2.建立班级图书角,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来源
光有“信息库”是远远不够的,网络虽大,知识面虽广,但若在网络中进行长篇精品阅读,则不利于学生保护视力。在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利用学生主动捐赠的书籍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一百多本(套)体裁不同、内容各异、包装精美的图书深受学生的喜爱。用自己已经看了多遍的书,换一百多本未曾读过的书,实在是一件益处多多的划算事,学生们通过阅读大量的图书,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3.鼓励阅读积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做好铺垫
“读”“看”也是一种积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一个明确的数量规定,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它远不如动手去做来得扎实。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亦重在“积累”这一基本功的训练,教师把积累作为语文学习的积淀和铺垫,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鉴于此,笔者要求学生自觉做到每天大声朗读,力求读得有感情,并可以随意选择内容来读,包括报刊上信手拈来的文段,以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及时摘录选读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并在其中选两到三个词语造句。到六年级时,笔者更是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摘录好词佳句,而且要求写明选择的理由。这样一来,学生动手、动脑和运用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这些都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完成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时,也就意味着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重视课前的预习
预习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预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生只有利用手中的资料做好充分的预习,才能使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其实,用“桥”来比喻“预习”最合适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桥起到了沟通、连接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使两岸道路相连,让“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预习”能使学生初步梳理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质疑或理解,这质疑和理解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另外,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这就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机会。如果在预习环节中没能解决一些问题,就会提醒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直至解决问题为止。
由此可见,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应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一般情况下,预习有以下几个环节:
1.多读课文
“读得多”,并非强调数量,而是要注意认真、细致地读,一遍读不懂就读两遍,在求“数”的同时努力求“质”,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认真预习,动了脑、动了手,就能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再加上查阅资料,深入理解,就能很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将要学习的内容。
2.“读”中养成批注的习惯
读,是一个动嘴、动脑的过程,批注则是动手的过程。学生把疑问略作批注,就是一个思索的过程。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再读一遍课文的欲望,当学生读完课文,再次思考疑问时,或许就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即使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也能通过听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所有问题,这样的预习过程才是有效的。
3.善于总结,学会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凡事做得多了,就会从中找到规律,反思学习过程。训练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所做的事情,并从中总结学习方法才是预习和学习知识中最重要的。因为这是教学生“种”,而不是教学生“收”,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过程能否轻松自如,遇事能否主动寻求规律。这种训练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只要有反思的过程,就能有日趋成熟的结果。由此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重视课内阅读,把它真正当成“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在精读课文中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师应淡化程式化教学方法的灌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中的再现,利用课本和课堂,形成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的亲密接触,真正实现“把阅读教学当作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教学理念,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之读有所得,读有所见,陶冶学生的情感。
2.在略读课文中充分实践自我能力
有了课前的积淀,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就不会感到茫然。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瀑布的壮美,虽然有文字描述,但是仍然比不上精美图画的直观效果。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去收集关于瀑布的图片,并与文字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危机意识,感受到人为的破坏对地球资源的威胁是怎样的触目惊心。再现数字,也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昔日瀑布的壮美。瀑布每秒的流量约为一万三千多方,学生通过换算,就能知道一万三千多方相当于多少间教室的容量,瀑布日夜不停歇地流,那将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因此,这也就不难令学生警醒:保护地球迫在眉睫,人类可利用的资源也越来越少,如果再不醒悟,人类最后的下场将非常可悲。此外,学生还能从课文的拓展中认识到,黄果树瀑布、南明河等是人类的骄傲,人类应注意保护身边的资源。
通过课外铺垫,学生与文本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然和流畅,没有任何障碍。这样的学习,既检验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课堂,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皆大欢喜。
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没有兴趣的活动是枯燥、无味、被动的,效果也不佳。当兴趣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活动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即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完美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