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2015-04-29 00:00:00杨志慧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3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中的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渴望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本文以《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设置悬念,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进而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走上探索、发现之路。

一、导入新课:创设活动,巧设悬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教师应在上课伊始设置新颖别致的悬念,提出一些耐人寻味且有创意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情绪高涨,步入兴奋的求知状态,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奇思妙想”活动。笔者先请学生利用两个三角形、两个圆形以及两条线段画出一幅作品,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画在黑板上,并进行展示和解说。这个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悬念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学生们将这些图形想象成“一张人的脸”“一串冰糖葫芦”“沙漏”等。事实证明,精彩的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引导探索,深化悬念

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基于此,教师要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巧设悬念,布下迷阵,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避免他们因被动思维而产生疲惫,从而使学生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逐步把学生引入“别有洞天”的情境之中,

“如何控制潜能”是这一课的落脚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普通的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呢?”是笔者设置的第一重悬念,笔者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尽可能地写出回形针的用途,让学生体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乐趣。学生在写出二十多种回形针的用途后,再也想不出其他用途时,笔者告诉学生:“日本专家村上幸雄说回形针有300种用途。”学生听了很震惊,然后笔者又告诉学生,中国人许国泰说自己能找到3000种、30000种回形针的用途,这是第二重悬念。“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许国泰是怎样做到的吗?”笔者在这里卖个关子,设置了第三重悬念。“请同学们对列出的回形针的用途进行分类:如生活工具类、装饰类、娱乐类等。”这是第四重悬念。“再仔细想想回形针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这是第五重悬念。“当回形针经过变通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第六重悬念。这样层层设置悬念,使学生的思维紧跟着“悬念”走,拓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结束:引而不发,留下悬念

从教学原理来说,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停止和教学内容的终结。恰恰相反,课堂的结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它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在结束讲课之前,笔者没有进行简单的小结,而是继续设置悬念:“同学们,这里有个杯子,上面盖有一块塑料板,板子上面放有一枚硬币。现在我要求你在抽出塑料板的同时,让这枚硬币掉进杯子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为什么?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在学生们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中,笔者宣布“下课”。这里,笔者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让“硬币问题”一直悬挂于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感到趣味十足,又难以马上解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带着浓烈的兴趣去钻研。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称悬念教学为“独特的教育共鸣现象”,它正是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和讲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师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合在一起,在充满悬念和矛盾冲突的教学活动中领略思想品德的魅力,使教学成为师生的一种共同享受,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