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是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在教师组织探究活动时,经常出现嘈杂甚至失控的场面。因此,如何真正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这就需要有度的课堂组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开展有效课堂的前提,它有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作为科学教师,还应花工夫做好实验的分组、安排等准备工作。如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做雨量器时,由于笔者对雨量器知之甚少,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笔者在课前对雨量器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诸多研究,才使得课堂指导有度,这就是所谓的“备教材”。然后,笔者指导学生用空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学生用剪刀沿空塑料瓶的上端剪开,接着把上端反扣,贴上标签,雨量器就制作成功了。不过,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却有诸多难点,如分不清标签的方向;瓶子的形状不同,剪法也不同;剪开的瓶子边缘非常锋利,存在安全隐患,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和全面考虑。所以,要做到科学课活而不乱,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定位
科学课应以探究为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这种矫枉过正的极端行为,可能会使课堂杂乱无章。教师作为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主导意图应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成为整堂课“活而不乱”的关键。而且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应是动态的,应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时段里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教学摩擦力的概念时,笔者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现象了解摩擦力的特点,从而总结出概念;在研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笔者扮演了合作者的角色,和学生一起猜想,从中找出学生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在学生动手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又扮演了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一起研究。教师只有做一个用心的参与者,才能及时、准确地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态度
打造有度的科学课堂不光要教师用心,学生的素养也很重要,即指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学生接触科学,对科学实验产生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但是我们探究的问题也是我们未知的领域,所以,我们既要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又要像科学家一样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实验。”“有谁见过科学家或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时大声嚷嚷,争抢东西吗?”教师通过播放有关科学家做实验的短片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认真、严谨的态度,从而创造出有利于“小科学家”真正探究问题的实验课堂。
四、教师要提高学生使用各种器材的能力
实验器材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工具,科学实验通常都要借助实验器材才能进行,如果学生不能正确使用器材,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在科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经常会使用很多专业仪器,如酒精灯、温度计、天平和显微镜等。学生平时较少接触这些仪器,所以教师应在实验前教给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方法。像六年级使用的显微镜,虽然教师在学生活动前详细讲解了显微镜,分步指导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是在具体实验中还是会出现各种状况。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对光,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选择物镜或目镜,有的学生始终找不到标本的具体位置。面对这些状况,教师坚持两人一组,尽量给有困难的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器材,采用一对一帮助或学生互助等形式,让全班学生都能正确使用仪器。
在科学课上,教师不必担心学生过于活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友好地交流,有条不紊地操作,全神贯注地观察和独立思考,“热”而不闹、“活”而不乱,这是对有度课堂的孜孜追求。也只有这样,科学课的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