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数学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从“让学生学”向“学生要学”转变。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重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求知和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并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他们听不懂教师讲的是什么。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时,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同类项,即便掌握了整式加减的法则也无法正确地运算。此时,教师就应由浅入深地讲授,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慢慢巩固学生的基础,让他们逐渐爱上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保持优等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会利用课前三分钟,让成绩好的学生上台讲解解题的过程,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与他是否喜欢数学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喜欢听他的课,感受到他所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接受他的教导。因此,师生相互交流合作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情绪能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自信、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找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此外,笔者还定期收集学生对数学课的意见和看法,并根据学生的建议,在不破坏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调整,从而使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三、重视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亲近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直观是一种催化剂,能给枯燥的数学学习增添光彩,使学生不仅会对创设的情境产生表象,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第二,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第三,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喜欢听故事,且能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启示;第四,创设有挑战性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新奇、具有神秘色彩的教学情境,有效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五,创设游戏情境。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稳定性差,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延长学生注意的时间,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爱上”数学
学生通过努力必可获得成功,而及时得知这一结果,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取得好成绩,得到教师的肯定时,学生都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学好的愿望,提高学习热情。这就是学习结果对学习的反馈作用。教师要在明确本学科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利用面部表情,运用提问、练习、辅导答疑、竞赛、考试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反馈学习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无疑会让学生感到快乐与自豪,产生成就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共同探究成功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使后进生产生“认真了,我也会”的良好感觉。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安溪恒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