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下数学的教与学的关系,成为广大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 教学 反思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与新课程同行,转换角色,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并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实现专业技能的自我更新,为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一、分析和研究新教材的特点
1.立足新教材
为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注重借助实例引入新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研究新教材,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新方法、新策略,发现新问题,打破旧框架,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既立足于新教材,又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如在引入实例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易于学生理解的实例;在教学跨度较大的内容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情况,引入过渡性知识,从而便于学生学习。
2.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许多变化,教师应认真分析删减及增加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课堂教学任务重,教师应在不增加学生额外任务的情况下,尽量讲透、讲清知识重点、难点以及方法、思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但是,对放在新教材后面模块中的部分知识,如集合的基本运算、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求解,以及不等式的解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3.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区别,“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专门探讨此类问题,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设计不同类型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4.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例题的讲解注重规范化和格式化,尤其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它们往往又是解题的关键。如学生在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在R上是增函数时,往往根据定义直接得出答案,导致本题关键处出错误。因此,教师不仅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还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变成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
首先,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加工教材,考虑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相互融合。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还应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封闭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具有开放性、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局限于记忆概念、模仿技能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最后,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做题,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做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并从中得到启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