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对接”模式下中职卫生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

2015-04-29 00:00:00王莉杰李蕾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3期

摘要:南昌市卫生学校以“五个对接”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编撰示范校护理、助产和农村医学三个重点专业项目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编撰设计理念秉承产业行业需求指方向,以中等职业教育方针为宗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做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理念促成效,构建了课程体系,开发了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

关键词:中职 卫生学校 五个对接 校本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有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及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我校以“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切入点,结合《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指标》,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编撰了示范校护理、助产和农村医学三个重点专业项目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

一、“五个对接”模式校本教材开发背景

现有中职卫生教材, 是以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方式来组织教材内容,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结构,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同时, 传统教材注重专业知识的表述,与职业能力对接不紧密。

“五个对接”模式是一种将学校和用人单位整合,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学校教育与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需要紧跟课程模式改革的步伐,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五个对接”模式教材,正是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需求。

二、“五个对接”模式校本教材设计理念

1.产业行业人才需求指方向

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提出:到 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要达到2.1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要达到3.14人。而江西省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39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1人;南昌地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01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2.36人。这说明江西省及南昌地区专业人数比例与卫生部颁布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学校的护理、助产和农村医学等专业建设,快速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医护人才,能有效缓解社会对医护人员的需求,为学校的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据调查显示,初级护理人员运用设计和创造力较中高级护理人员弱,这主要与目前我国大多数护理人员学历较低,长期以“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护士学习较被动有关。所以,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新技术,激发护理人员的创造力、创新力。这就要求校本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我校选取省、市、县三级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深入调查了用人单位对人才数量、质量和规格的要求,发放了几千份医疗卫生人员、教师、实习生和毕业生三类调查问卷,从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2.中等职业教育方针为宗旨

中职卫生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满足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后晋升与转岗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渗透创新思维的理念,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从而培养“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

同时,教材应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差异,如果不因材施教,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必然难以达到应有的培养效果。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应及时引入生产实践中的新工艺、新技术,使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注重培养中职生的应用技能, 改变以往过分强调高深理论知识的观念, 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体现出基础性、实践性、灵活性、地域性的特征,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做开发

首先,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整体水平,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全方位保证。如聘请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士,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编撰委员会;其次,优化“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学校护理师资来源于高等学校本科学历以上优秀毕业生或者省市医院优秀护理人员,他们可以带动本专业整体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再次,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和评选、考核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师必须获取专业技术资格和教师资格双证书,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或双师型师资培训;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培训。如教学医院聘任双师型教师为医院临床工作人员,教师每年暑假到医院承担临床工作,学习掌握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学校加强医院兼职教师职业规范、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到临床医院顶岗实践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选送教师出国学习,开展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

对于教师自主开发教材,学校领导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高度重视,为开发校本教材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校本教材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内部环境,实现了“五个对接”。

4.教学做一体化理念促成效

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比较,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更强;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比例较大;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居多,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教师特长的情况来看,其教学模式更适合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

过去,中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但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学做一体化理念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深化产教合作。但是,教学做一体化理念模式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人才培养定位,编写合适的中职校本教材。我校通过教材编写与调研走访同步进行,以及教师编写工作中逐章征求意见的校院共建教材建设方法,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

三、“五个对接”模式校本教材开发步骤

1.构建“五个对接”模式课程体系

我校以201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为指导,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开发采用逆向分析法,一是分析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标准;二是确定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三是确定核心技术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四是整合与设置一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五是将分析结果进行系统化设计,构建出岗位针对性强、能力主线清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

2.从专业类别入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

医学专业面向具体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课程属于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学习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教师应依据岗位分析,充分调研后,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编撰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与前修课程、后续课程的关系,从专业核心课程入手,基于典型工作任务采用逆向分析法开发课程内容。

3.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开发

以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我校确定了12门专业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中的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训练相配套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培训包等材料,大量引进工作实际案例,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强开发能够展示职业场景、显示真实设备操作使用方法的多媒体课件,使纸质教材与电子辅导教材两者并存,实现教材的立体化。

校本教材的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要求,教材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采用任务驱动编写模式,创设工作情境,强化项目训练。教材采用“情境再现→提出任务→任务分析→解决方案→操作步骤→效果展示”案例教学的编写方式,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合到实际运用中。

在编写教材中,教师应将组成课程的每一个教学模块的知识、技能,在实际职业工作中按照重点、难度、掌握和频度进行排序。排序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递进式,即项目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二是并列式,即项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三是流线式,即项目按照前后逻辑关系排列。如将频度高的内容转化为教学重点,频度低的内容转化为一般要求,或者将难度高的内容转化为教学难点,或者采取理解、熟悉、掌握、运用等可操作行为动词来描述掌握程度。

四、讨论

1.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基础

校本教材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结构及其规格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及学校的资源等现实情况而编写,是适用于本校教学的教材,它能反映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现地方性、职业性、开放性等特点,是创新性的体现。

2.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是关键

校本教材的主要编撰力量是教师,但最大的阻力也是教师。目前,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而且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超越了教师现有的水平。如何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激发动力、克服阻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和激励机制,确保校本教材开发的高效化。

3.校本教材教学实效性是核心

校本教材的开发仅是起点,最终需要通过使用来检验它的价值,所以教师必须注重校本教材的效用。在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与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同步。如教师可通过学生和同行专家的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可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定位的准确性、内容选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内容组织的适应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训设计的典型性以及教材的图文印制质量等。

五、结语

我国的中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教材建设任务既紧迫又艰巨。中职学校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作用,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出社会需要、企业满意、素质全面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欣,王兆霞,曹琳琳.不同职称护士通用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

[2]朱献忠.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18).

[3]熊健民,郭兴红.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林丽华.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 咸宁学院学报,2009,(5).

[5]李冬梅,陈金聪,林松柏,等.高职校本教材建设及其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53).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