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爷爷看过的省博宝贝

2015-04-29 13:51:02吴明
天天爱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扁壶首都博物馆牌楼

吴明

2014年2月25日,首都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习近平爷爷。习爷爷此行是为了首都的发展在北京市进行调研。这一天,他去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地安门锣鼓巷、第九自来水厂和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最后一站就是到首都博物馆来参观。

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市属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有十多个展厅,展出了近万件文物。因为习爷爷公务非常繁忙,时间有限,这次他重点参观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展览。

一进展厅,习爷爷就被展厅陈列的文物吸引。他认真地听取首博专家的讲解,还不时地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交流。原定35分钟的参观,很快就过了50分钟,习爷爷依然兴致不减。他高兴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很感兴趣,就是没时间,很愿意看博物馆,一个馆看好几天也看不完”,习爷爷真是一个爱博物馆的人。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习爷爷在首博都看了哪些文物呢?下面我就给你介绍几件,让我们踏着习爷爷的脚印一起去看首博。

青花凤首扁壶——一堆碎瓷片拼接成的稀世国宝

1970年的一天,一群工人在旧鼓楼大街城墙下挖土时发现了一处瓷器窖藏。什么是窖藏呢?就是古人在遇到重大变故时,比如战争,仓皇离家逃难,很多贵重的东西无法带走,就埋藏起来以便将来再取出来,但有的时候埋藏宝物的人一去就没有再回来,这些东西就在地下一直等待几百上千年,直到被后人发现。由于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这些埋藏几百年的宝物刚刚重见天日就被施工工人打碎了。当考古工作者闻讯赶到的时候,这些珍贵的瓷器已经被当成废物扔在土堆里。考古人员用筛子筛,一点点把瓷器碎片找回来,重新拼凑在一起,总共拼成十几件瓷器,其中就有这件青花凤首扁壶。

这些瓷器有的上面刻有文字,是一种叫八思巴文的蒙古文字。这可了不得了,原来八思巴文只有在元朝的时候才使用,证明这个窖藏是元朝人留下的。青花瓷器从唐朝就开始有了,但那个时候的青花还不成熟,到了元朝的时候才开始大量生产,并且使用一种叫“苏麻离青”的进口钴料绘制图案,烧成以后色彩非常明丽鲜艳。今天,全世界保存下来的元代青花瓷器非常少,任何一个博物馆如果能收藏到一件完整的元青花瓷器都可以作为镇馆之宝。

青花凤首扁壶被发现时可以说是已经粉身碎骨了,共找到48块碎片,大的有巴掌大,小的只有蚕豆大小。怎样才能让它恢复本来面貌重放光彩呢?这就要考验一下我们的文物修复专家了。经过专家的比对拼接、黏结填色,我们终于可以在首博瓷器展厅中重睹它的风采。

凤首扁壶为扁圆形,造型别具匠心,整个壶身构成一幅图案,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穿行于花丛之上,壶嘴就是凤凰的头部,高高扬起,似乎在昂首鸣叫,展开的双翅绘在壶身,凤尾卷起,成为壶的把手。这件凤首扁壶一经发现,立刻引起了文物界的广泛重视,还被做成邮票发行呢。今天,这件经过修复获得新生的瓷器静静地安放在首博的瓷器展厅中,看到它的人无不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伯矩鬲( )——一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首都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独一无二的青铜鬲——伯矩鬲,因其稀有和宝贵,被国家列在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清单中。那这件叫鬲的文物有什么特点呢?

鬲是古人用来煮熟食物的炊具,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是用陶做成的。到了商周时候,开始用青铜来制作了。鬲有三条腿,腿是中空的,向外膨胀鼓起,好像口袋一样,被称为袋状足。为什么做成这样呢?原来,按照数学原理,三足形成的三角形支撑面具有稳定性,有了三只腿,鬲就可以稳稳地站立了;还有,鬲是用来炊煮食物的,袋状足可以增加受热面积,更容易把食物煮熟。古人虽然没有学过数学和物理,可他们将丰富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运用到器物的制作上。

考古出土的青铜鬲非常多,为什么伯矩鬲这么珍贵,被禁止出国(境)展览呢?因为伯矩鬲造型雄伟,纹饰奇特,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青铜器之一。它的器身和器盖上,装饰有七个风格各异的牛首兽面纹。盖钮是由两个相背的牛头组成,形象逼真,双眼有神;器盖上也是两个牛头,牛角高高挑起,还长着獠牙和鳞片;器身的三个袋状足也分别装饰着三个牛头,朴拙中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古人祭祀时最高等级的“太牢”就是使用牛、羊和猪,占卜时也常常会使用牛的肩胛骨,所以,牛在商周时期被看成是具有神性的力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经常会看到用牛纹来装饰,但像伯矩鬲这样全身有七个牛头纹饰的还是非常罕见的。

伯矩鬲制造于西周时期,1974年在北京琉璃河251号墓出土。鬲身高约31厘米,口的直径约为23厘米,重7.6千克。伯矩鬲的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文字内容是:“才(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因此被后人叫做“伯矩鬲”。伯矩鬲的纹饰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头纹装饰,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

景德街牌楼——首博最大的文物

在首博的礼仪大厅,矗立着一座高大壮观、流光溢彩的中式牌楼,牌楼正中书写着三个金字——景德街。所有到首博参观的人,只要步入正门,首先就会被这座牌楼所吸引。

牌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艺术形式,以前的北京城里有好多座牌楼。你们知道吗?现在的西四、东四、西单、东单,老一辈的人都称呼西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单牌楼、东单牌楼。一听地名就知道了,这些地方过去都有牌楼,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拆除了。不过现在你到国子监和孔庙所在的成贤街去,还可以看到从东到西顺序排列的四座牌楼呢。

首博礼仪大厅的这座牌楼原来也是矗立在北京的街头,位于阜成门内的历代帝王庙前面。为什么在皇家庙宇前要修建这座牌楼呢?我们就要从牌楼上的“景德”两个字说起。“景”在古代汉语中通“影”,“景德”就是要追随先贤的美好品德。历代帝王庙里还有“景德门”、“景德崇圣殿”,都是这个意思。所以这座牌楼既是一种标识建筑,表示这里是历代帝王庙;也有纪念和歌颂功德的含义。

习爷爷在首博看的文物可不止以上这三件,还有堇鼎、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还有好多好多,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每件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跟着习爷爷的脚步一起到首博来吧,开始一段神秘的博物馆之旅,与文物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责任编辑 何庆梅)

猜你喜欢
扁壶首都博物馆牌楼
西单和瞻云坊
北京纪事(2023年12期)2023-12-06 04:43:41
扁壶为什么扁
北朝到唐代陶瓷扁壶发展脉络探究
——以石家庄市博物馆馆藏隋代青釉扁壶为切入点
西夏扁壶造型与装饰工艺述略
东方收藏(2020年9期)2020-11-16 01:49:17
古陶瓷修复中有色补配材料筛选实验研究——以首都博物馆馆藏青花鱼藻纹大缸为例
陶瓷学报(2020年5期)2020-11-09 09:23:10
“南海I号”福禄扁壶说略
客家文博(2020年2期)2020-07-06 07:46:46
搭纸牌楼
以博物馆受众为核心的微信运营模式探究——以首都博物馆为例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3:40
搭纸牌楼
首都博物馆藏古代书画精品
中国书画(2017年8期)2017-11-10 01: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