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烛之武”

2015-04-29 09:51杨琳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秦穆公晋文公郑国

杨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44-01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记叙文。《左传》据说是孔子所编的《春秋》的注解和阐释。孔子所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左传》重在丰富史实,叙事性很强。

文章一开始写道:“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秦两国围郑的时间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也就是鲁僖公三十年。晋国之所以要攻打郑国,原因有两个:一是晋文公在还是晋国公子时,受晋国骊姬之乱的影响被迫逃亡,“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也就是说重耳路过郑国时,郑文公没要按应有的礼节接待重耳。二是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为争夺中原霸权而打的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者出使晋国,与晋国修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庸。”但所谓“春秋无义战”,郑国的行为并没有真正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晋、秦两个大国围郑,郑国无力抵抗,存亡在旦夕之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劝说秦国退兵,于是“夜缒而出”。

两国的战争一触即发,作为使者前去见对方的君王,首要的任务不是开门见山的劝说,而是努力使对方消除戒心,愿意坐下来听你说。作为一个弱国的使者,去见强大敌国的君主,烛之武没有一味求饶退让,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先送给了对方一顶“高帽子”,满足一下对方的虚荣心。秦晋两国围郑,我们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这句话烛之武就明确地传达给了秦穆公这样一个信息:自己此次前来不是为了“事实上已经灭亡”了的郑国。这就打消了秦穆公的戒备之心。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此处烛之武表明了此行的目的:为了秦国。如果灭亡了郑国对秦国有好处的话,那就麻烦您赶快把我们郑灭掉吧!一句话点中了秦穆公软肋,也调起了秦穆公的胃口,使秦穆公有兴趣听下去。那秦国出兵究竟能否获得想象中的利益呢?论证这个问题,烛之武采用了先破后立之法。“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秦国与郑国中间隔着晋国,秦国希望灭掉郑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直截了当地动摇了秦穆公希望灭亡郑国从中获利的基础。秦国为什么要用帮助晋国灭亡郑国的方式来增加争霸对手晋国的实力呢?这进一步点醒了秦穆公,灭亡郑国只会扩大晋国的版图,这对同样心存霸业的秦穆公的打击是致命的。也就是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到了这里,秦穆公攻打郑国之心似乎有些动摇了。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既然秦穆公攻打郑国无法获利,那就要重新为秦穆公想一条真正能获利的办法。烛之武给出的方法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就是让郑国成为秦国往来东边各国使者的接待站,供给秦使需要的东西。对秦穆公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一个“亦”字很明确地传达给秦穆公一个信息:保存郑国,对郑、秦两国来说是双赢。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許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秦穆公出兵助晋惠公登上国君的宝座,又嫁女儿给晋怀公,但晋惠公也好,晋怀公也罢,都是不讲信用之人。晋惠公不仅不给答应给秦国的河西五城,连秦国遇旱情也不借粮给秦国。晋怀公更绝,刚一回国登上国君位就宣布与秦国断绝来往。此时,虽说国君已是晋文公,但那又怎样呢?烛之武如此说的目的是使秦穆公“类比联想”,更进一步引起对晋国的警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从逻辑上讲,贪欲无穷尽,对于晋文公来说,他是不会停下扩张的脚步的。如果灭亡了郑国,扩大了晋国东边的疆域,那么晋国下一步就会向西扩张。好一个“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定将秦穆公问出了一身冷汗。劝说到此,烛之武非常明确地向秦穆公更深一层地剖析出了这场战争的实质:秦晋围郑不再仅仅是灭亡郑国的问题了,而是转变为秦国自身的安危。在利益至上的秦穆公听来,谁是真正的盟友,谁是潜在的对手,不言自明。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简单的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了秦穆公深深的思索。至此,烛之武劝说之词已深深打动了秦穆公,秦国退兵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文言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胜利。而决定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是人,而且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说话艺术。虽然烛之武年纪大了,但依然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整段说辞只有125字,期间分析利害,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真正做到了“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猜你喜欢
秦穆公晋文公郑国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做别人家的父母
爱马说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看立体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