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明
迎春
在四川泸州叙永、古蔺两县交界的苗汉乡亲居住的村寨,许多地方传承上辈人留下来的一年一度迎春、打春、送春的“迎春接福”的民俗,至今仍在传承。主要有:
每年立春前一日,各村寨的苗汉人家便动手布置华堂、家门。村村张灯结彩、户户堂上贴有“迎春接福”的大红字,男女老少穿上迎春盛装,上午10时许走出家门集合于村头、祠堂或田坝。村中长者或会首设香案、摆供品,以待迎春之神的到来。待到午时,有报春人骑马、骑牛或飞奔而来。报春人头裹红色头巾,身着彩服,双臂裸露,胸前、后背彩服上贴有“报春”大字,一前一后,十分耀眼。头巾上粘有公鸡毛、谷穗,马或牛身上披挂五谷,象征人勤春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报春入围绕祖庙、祠堂、院坝前的人群跑上一圈,边跑边喊:“春来到,报子报,迎春接福早来到。”此时此刻男女老少一片欢呼,吆喝声、锣鼓声、芦笙声、月琴声声声不息,长者持兰香,率乡亲跪拜天地,喜迎春日来。仪式开始,人们围绕“一年之计在于春,人勤春早丰收来”为话题,议春,说春,把传统的农耕文化诠释。
此后,报春人又传来二报:“春来到,春来报,门前喜鹊枝头闹!”
众乡亲向村里长者、秧师拜节,相互交流备耕之事,完后,众人将秧师拉入场中,唱起迎春歌:
秧师到,田里笑,早早播种农家闹!报春人在歌声中下马(牛)进入场中,唱道:
春来到,春来报,财源滚滚人兴旺。众乡亲和道:
五谷丰登人丁旺,普天同庆迎春到。
此称为三报春来到。三次报春完毕,场外的铁炮三响,场内鞭炮轰鸣,锣鼓惊天,人声鼎沸,长者(会首)宣布:迎春大典开始。欢呼声中,彩龙、狮灯、花船、花灯、行香仪仗以及村里早就备好的二十八宿依次进场,童男童女各八人,持“迎春接福”四个大字随后,春官六人举纸扎的水车、风车、篱笆紧跟。“县大老爷”装扮者率众乡亲面向东方,齐行迎春大礼。执事人领“春牛”唱着春牛歌绕场一周,祈祷农事如意,农耕顺达。众人抬起“春牛”游行,乡亲们在欢呼的鼓乐中尾随春牛游村,一路吆喝、呼喊:“迎春接福!迎春接福!”“春牛”说迎春,众就喊接福。人们纷纷返回各自家中,做好准备,迎春接福以庆春来早、丰收春从头。
打春
打春,实为打春牛活动(游戏)。据古叙山间苗汉老者说,打春牛是有出处的。传为当年杨广乱政,民不聊生,普天民众怨气冲霄,玉帝为之大怒,命天兵天将持五花大棒将杨广打成牛形,罚它永生永世为老百姓耕田种地。从此,打春牛习俗成为打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每到开春之际,村中父老就按习俗筹备打春活动。地点或场所一般选择较大的院坝或山坡、临水之河滩上举行。打春仪式,设香案供品,村中用纸或布扎一春牛,选择口齿伶俐的青年扮望牛匠,请先生编成四言八句,以备打春牛时念唱。
立春那一天,村中长者或会首率乡亲点燃香灯,同众行大礼。随春官绕春牛三转,春官唱道:
看牛匠,生得矮,牵起春牛到处践。锣沉沉,鼓当当,没得吃来只喝汤。
看牛匠,你莫歪,抓你过来吃奶奶。十年八载喂大你,长大到处去卖乖。
看牛匠,你莫狡,拉你进来喂红苕。几条红苕胀死你,问你还要狡不狡。
春官一手扶犁,一手撒谷,唱道:“一籽落地,万粒归仓。人勤春早,春官到了。”催牛扬鞭,打春开始。
首先由村中德高望重的父老分别举起五花大棒向春牛头上击三下,唱道:
老人棒打春牛头,今年丰收不用愁。
老人棒打春牛尾,今年插秧不缺水。
老人棒打春牛腰,今年黄谷找人挑。
老人棒打春牛脚,犁田耕地不落屋。
众人吆喝:“打春牛,打春牛,春牛下田不回头。一天耕田十八挑,山上青草背圈头。”
此时,场中父老手持土棍、木棒、斑竹鞭,蜂拥而上,对准春牛一阵乱“打”,有的打头,有的打身,有的打脚,春牛左闪右躲,哭诉道:
想当年(我杨广)坐金銮殿,万民谁不来朝拜,谁知道(我)乱朝纲,民怨沸腾,怒气冲天。
祸国殃民遭天谴,五花大棒打得把牛变。耕土田,还抱怨,鞭打牛身从来不喊怨。
打春牛,心甘愿,春牛打出丰收年。
“春牛”唱完之后,人们吆着春牛,望牛匠前头领路,鼓乐随后、打春活动进入高潮。
送春
春官唱道:
春牛前头走,犁田耕地顺着弯子走。春牛低着头,拉着犁头田中走。春牛弯着背,今年不用秧毡来垫背。春牛过田坎,李家王家端起米饭碗。
望牛匠则用竹棍吆起春牛,唱起春牛歌,走家串户,收花钱、喜钱、赏钱。
春官唱道:
吆起春牛到处走,一走走到大田口。无事不登三宝殿,要给东家磕响头。
吆起春牛唱山歌,人勤春早备耕多。一家一户力量小,众人拾柴水爬坡。
吆起春牛走东弯,豆腐打来篾条穿。莫说瘸子路难行,状元独脚跳龙门。
吆起春牛到你家,老牛犁田早栽秧。秧苗长得粗又大,五谷丰登花灯闹。
“春牛”唱道:
接过东家大喜钱,老牛终日勤耕田。收了主人大礼包,老牛犁田不用吆。
喝了东家三碗酒,老牛耕田水中走。吃了主人饱肋肉,老牛展劲不用说。
小红包、大红包,老牛心中乐开花。小喜钱、大喜钱,收了赏钱心中甜。
春官、望牛匠吆着春牛每到一处,每进一家,凭借春官和望牛匠一唱一和,讨得东家、主人欢喜,以示送春,图个吉利。
据古蔺县龙美乡陈家沟清光绪十二年续修本《陈氏族谱》载:“每年先春一日,陈家沟、袁家寨举行迎春活动,是日,村中男女老少集合于祠堂坝子中迎春、打春、送春。”“立春后,村民扮成地方官,二人扮春牛,一个当春官以彩杖鞭牛,以劝农耕。”
从《陈氏族谱》中了解到,迎春之前,乡人用竹篾条扎成牛头,牛身一是牛皮纸糊上,二是用秧毡,三是用布条、棕绳做牛尾。牛扎糊好后,要请村中长者用浓墨点牛的双眼,用笔勾出牛鼻子,画上牛耳朵,“春牛”就准备好了。据87岁的谢炳清介绍,春牛身高4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8尺,代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8个节气;牛尾长1尺2寸,表示一年12个月。春官斗笠大小也有规定,必须是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吆牛鞭子长2尺4寸,代表全年24个节气。
二人扮春牛,扮牛头的人要唱春牛歌,背熟四言八句和农谚语,其唱词都与水有关,如:
正月水进田,两旁载不全。雷打清明前,高坡水满天。
正月水过缺,干在二三月。正月雷打雷,二月雨不停。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有雨,碓中有米。
芒种有雨水长流,夏至有雨十八河,冬至无雨干断河。打春、送春活动中,春官与主人的一唱一和,风趣幽默,把欢快活动引向家家户户。
古叙山区元宵节的牛儿灯,立春时节的迎春、打春、送春世代相传,成为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农耕习俗一直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