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共青团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基于素质拓展实践包”开发的角度,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创新的现实背景出发,尝试探索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路径和工作保障机制建设。“素质拓展实践包”的开发和实施,为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供了技术层面的保证。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51 — 03
2012年10月,由教育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在《意见》中,文件将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意见指出,要从观念上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育人培养模式。要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开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新局面。”〔1〕
做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应承担起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的责任与义务。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实践育人的观念,在实践育人的工作思路、工作路径与工作内容体系的开发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着力构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衔接的实践育人工作模式。
一、高职院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创新的现实背景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转变发展方式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具体实施意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在人才储备,培养出能承担国家创新发展的大量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历史责任与使命。高职院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具有紧迫的时代背景。
首先,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中国制造” 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发展方向变革,将建设有中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做为现阶段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国家战略的目标。实现国家战略的高质量调整,就需要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培养出能承担起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合格建设者,是高职院校在新时期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人?”是摆在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命题。高职院校虽然在办学规模上超过了本科院校,但是由于其办学机制、办学的行业特色与背景都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上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素质拓展、学生技能培训、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等工作实践来实现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的差异化。〔2〕
再次,做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对象,高职学生这一群体与其他学生群体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比如从群体特征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均为90后,他们在价值取向、自主诉求表达以及思维方式上与80后学生有着更鲜明的特点。如何围绕90后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使得实践育人的方式与实施获得学生群体的认同,是决定高职院校只实践育人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共青团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体的组织,承担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基本权利的职责。共青团本身的性质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并且实践育人工作是共青团一项需要长期坚守并且大力发展下去的战略基础性工作。离开了实践育人的工作抓手,共青团将会失去其在青年群体中的组织影响力和生命力。在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中,共青团更应该发挥其组织优势,将自身的实践育人工作创新与学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改革相衔接。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围绕“实践育人”中心工作开展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实践育人”。做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织者,共青团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高职院校,传统的“第一课堂”教育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与第二课堂紧密相联的“生产实习”、“顶岗实训”等技能培训的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共青团如何将“第二课堂”实践有效延伸至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中,是实现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理念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教育理念有效对接的重要提前。
其次,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育人的工作形式是实践育人。共青团有先天的组织优势,在高职院校中,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发动与宣传,引导团员青年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开展一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共青团能有效开展这些实践活动的工作形式和载体就是实践育人。高职院校共青团应该从构建长效育人机制的角度出发,建设一批学校党政认可、学生满意度高,能有效推动育人实践改革的工作平台和载体,从而丰富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工作形式,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共青团发展的社会价值体现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双赢。
再次,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的路径是实践育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育人工作,其路径便是开展实践育人。高职院校共青团要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助力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融入社会为工作目标,不断开辟新的实践育人工作渠道,实现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路径与学校实践育人路径的高度统一。在育人路径的拓展中,高职院校共青团要不断提高围绕学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三、基于素质拓展实践包开发的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路径的初探
实施实践育人工作,关键在于青年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实践育人的模式之中,并且在此模式中获得自身所亟需素质与技能的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尝试从“素质拓展实践包”开发的路径,获取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思路的方法。
1.以用途为导向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包”的整体开发。目前在高职院校里,有各种各样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既有学校层面统筹的大型活动,如文化节、体育运动会、大型晚会等,也有二级院系和不同学生社团组织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开展的不同素质拓展活动,如美食节、小型晚会、社团展示等。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筹,目前校园内开展的活动质量和延续性缺乏有效的评价。高职院校共青团应该根据以往的校园素质拓展活动开展的情况,将属于团组织开展的活动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归纳与统筹,开发出以“用途导向”归类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包。在具体的操作层面,首先从纵向维度,共青团应根据以往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将素质拓展活动分成若干不同用途导向的“小包”,如“校园文化拓展活动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包”、“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包”、“新媒体实践活动包”和“自主开发实践活动包”等。其次从横向的层面,高职院校共青团将不同学生组织、二级院系以及学校相关部门开展的各类活动进行评价筛选,将符合一定标准的活动分类放入之前的活动包。共青团要根据活动类型的大小、开展时间长短、学生参与的认可度,将不同类别活动包内的子活动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为今后开展不同层次的育人实践活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以“目标人群”为划分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包”的开发。高职院校开展育人实践的对象是所有在校学生。由于高职教育的“学制”与“人才培养内容体系”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共青团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群特征”为切入点,进行学生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包的开发。首先,高职院校共青团要以“年级”为第一级划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开发出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包。共青团可以从主题教育活动包的角度,开发不同主题的系列“团日活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依次开展“我的新生我的团”、“我的大学我的团”和“我的未来我的团”主题团日三步曲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从校园文化实践的角度,从低年级向高年级依次开发“新生节校园嘉年华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展示活动”等实践活动。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的“活动包”,与整体开发的“总活动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的实践活动,可以从总活动包中借鉴现有的实践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出新的实践活动可以加入到总活动包之中。两个活动包在这个层面上体现了一定的“从属关系”。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群体开发的实践活动包,可以在同一时段同时进行,比如“主题团日三步曲”实践活动可以在三个年级中同时展开,并且从学校层面可以开展更高层次的观摩与评比。在这个层面,针对不同群体开发的实践活动相对于总活动包之间又具备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实践性”。〔3〕
3.基于“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包”实施的“学生骨干团队”的建设。在实践育人的环节中,“第一课堂”主要的实施者是专职教师,教师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带教,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进行培育。在“第二课堂”的实施中,尤其在共青团组织的实践育人过程中,除了少数的实践指导教师之外,绝大多数素质拓展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是由学生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和学生骨干完成的。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差异性,传统靠某几个学生骨干去组织实施好实践活动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以及学生组织的特点构建能胜任学校第二课堂育人实践的学生骨干团队,是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亟需解决的问题。
要构建出优秀的高职院校学生骨干团队,一是要设计出符合“实践活动包”特点的学生队伍建设模型,二是要根据模型组建团队,三是要根据团队运行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调整。如本文作者构建了以“基于动态循环雁行团队模式构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院校先进学生组织建设路径。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作者在构建路径上从团队的选材、组建“雁行团队”,分类甄别、组建“雁头”团队,训练和初步养成“雁行”团队的工作协调性和执行力和营造正面舆论导向、培育学生骨干团队的特色品牌活动四个方面,初步组建出以优秀学生骨干为主要力量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领头团队。另一方面,作者在学生骨干的“雁行”团队的长效机制建设上,从有效确立“雁行”型学生骨干团队的价值定位,实行“主席团”集体领导的轮值“雁头”领航模式,突出雁行团队的学生骨干力量在实施学校素质拓展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有效凝练特色,保持团队延续性四个方面全面巩固和深化“基于动态循环雁行团队模式构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院校先进学生组织的建设成果。
“雁行团队”构建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的建设,为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4〕
四、工作保障机制的建设
“素质拓展活动实践包”的开发设计、路径拓展以及工作实施团队的组建可以在共青团的组织领导下完成,而要将整个“实践包”有效的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的工作体系之中,需要从学校的层面建设相应的工作保障机制。工作保障机制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包”能否承担起创新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模式探路者的角色。
建设好高质量的工作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提高学生参与素质拓展实践的积极性方面,仿效第一课堂实践育人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模式,在能定量评价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学分制,并且将重要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之中,并且将“暑期社会实践”规定为学生必修课程。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在此基础上,与教学部门积极合作,开发出更多的必修性团学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此类实践活动要注意“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必修性团学实践活动的开发”在丰富“实践活动包”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共青团主导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在经费保障方面,要把将共青团实践育人经费划拨为“学生活动经费”性质的做法转变为将涉及到“必修性团学活动”的经费划拨为“教学保障经费”性质。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完善共青团育人实践经费的分配机制。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对给“学分”的实践环节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既要保障活动开展经费,也要保障指导教师相关的工作经费。如在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在结题时,对于不同等级的科技兴趣小组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科研分”工作量奖励,此类“科研分”工作量,既可以算作教师全年工作量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奖励。这种做法可以有效提高教育参与到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要将“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包”进行实践育人教学项目化的总结和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建立实践育人“教材”开发的团队,进行完善素质拓展教育教学计划和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如编写《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指导手册》、《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和《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指南》等。教材的开发,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四是要建立素质拓展实践活动的展示平台。高职院校共青团要通过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宣传优势,积极将相关的实践环节和成果“晒”在团属的宣传平台上,如共青团的广播站、宣传栏、共青团网站和新媒体平台。高职院校共青团尤其要注重将“实践包”的开发实施与展示平台的建设相对应,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的“实践包”,通过团属网站开辟“主题教育网”、“社会实践课程自学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网”、“志愿服务网”等二级网络平台,分类展示“实践包”的开发进程与实施效果。
五是要建立科学、多元化的学生素质拓展质量评价和激励体系。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发挥组织优势,将学生参与“实践包”的奖励纳入到共青团的评奖评优体系之中,同时将学生的“成绩”给予有效的“认证”。比如,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尝试开展“个性化”的素质拓展实践的评奖评优工作,建立能覆盖所有学生的素质拓展激励评价体系。如将传统的“五四评优”奖项进行拓展,开辟鼓励创新创业和技能拓展的“创业实践奖”、“多技能奖”,开辟激励学生自我成长的“百尺竿头奖”、“超越自我奖”,开辟倡导学生综合发展的“文体风云奖”、“团队贡献奖”。在进行有效奖励的同时,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估,以“素质拓展证书”的形式,对学生参与实践的成果予以认证。〔5〕
结语
高职院校共青团如何科学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共青团长期面临的课题。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组织优势、宣传优势和实践优势,积极争取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支持,在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背景下,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共青团创新育人实践路径和模式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1-10
〔2〕毛厌草.项目化教学,授之以渔,授之以鱼?〔N〕.中国教育报,2009-11-28.
〔3〕毛厌草.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指南〔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37-186.
〔4〕毛厌草.基于动态循环“雁行”团队模式构建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4,(01):54.
〔5〕潘小俪,刘晓东.创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1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