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萍
[摘 要]本文根据齐齐哈尔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如何依托“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的扎龙大湿地这一重要资源,进一步加大对齐齐哈尔旅游文化的培育和宣传力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湿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10 — 02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近年来,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旅游休闲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大,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国内旅游达36亿人次,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得益于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我省旅游产业迅速壮大,2014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7%,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一、齐齐哈尔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在全国和全省“旅游热”和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齐齐哈尔市旅游业也持续升温,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旅游收入连续10年两位数增长,旅游收入连续8年占全市GDP的5%以上,2014年接待游客15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60亿元,同比均增长13%,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35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7家;现有旅行社52家,星级饭店14家(四星以下),旅游纪念品企业76家,共20余类、1000余种产品,直接或间接旅游从业人员1.4万人。
(二)旅游框架基本形成。“六点两线”旅游产品格局初显,“六点”是:扎龙及齐扎公路沿线、明月岛、劳动湖、嫩江休闲观光区、龙沙动植物园、中汇城都市游,构成了中心城区核心游。“两线”是:碾子山山水游、梅里斯民族游、昂昂溪古迹游、富拉尔基工业游构成第一旅游环线;泰来的四种文化游、富裕的湿地温泉游、甘南的农业观光游、拜泉的森林生态游、讷河的湖泊游(尼尔基斯湖)成为第二旅游环线。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重点县区为辐射,特色产品为载体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13年以来,全市在建、续建和扩建的旅游大项目共12个,规划总投资超过50亿元,涵盖了冰雪、生态、温泉、度假等旅游产品。其中扎龙温泉小镇鹤之汤景区、龙沙动植物园、万力皮革城休闲广场景区已经建成对外开放。扎龙湿地自驾游房车度假营地、国奥农庄、飞鹤乳业观光牧场、万力休闲广场二期、奥悦室内滑雪场、碾子山室外滑雪场、韩国信友R&D音河水库旅游综合体等项目正在建设推进。这些项目的建成,全市将实现从旺季游到四季可游,旅游产业也将实现全面升级和重大跨越。
(四)品牌形象逐步提升。在旅游品牌推广营销上,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连续两年在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开展城市形象广告宣传,组成旅游宣传大篷车赴周边城市进行联合促销,根据航线飞抵地区实际编制产品,组织旅游企业进行定点专题促销,有力地支持了航线运营,也为旅游企业打开了新的商机。2013年,牵头成立了大庆、齐齐哈尔、黑河、大兴安岭、呼伦贝尔(4+1)城际旅游联盟,区域旅游合作成效明显,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游客互换、政策同施,周边游、自驾游游客明显增多,增幅达20%以上,“生态大山水、锦绣北国游”的区域形象在国内外越叫越响。
二、全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齐齐哈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从总体发展情况看,旅游业潜力还没有被整体开发出来,资源优势远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一)旅游项目不精。全市的旅游景点虽多,但旅游产品长期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全市还没有5A级旅游景区,7家4A级旅游景区中,只有标志性景区扎龙自然保护区知名度较高。但目前扎龙景区在内部建设上,可游区域小、可玩项目少,功能配套不完善,其总体开发建设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还不够高。
(二)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问题一直制约着全市旅游业发展,大多旅游景点因缺少资金包装而始终处于低档次开发运营阶段。一方面,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对外形象宣传推介费用较少,与周边地市相比处于劣势。另一方面,资源开发管理的机制不活,旅游业市场化程度不充分,社会资本没有有效利用。一些景区,始终靠政府补贴运营,缺少社会资本进入,在产品规模开发、资源优化重组等方面始终难以突破。
(三)产业融合不够。在外部融合上,与文化、养老、体育、农业、工业、商贸等产业相互联系渗透不够,长期处于浅层次发展阶段,旅游业“单打独斗”格局尚未打破,有待进一步认真挖掘整合。在内部融合上,“游、购、娱、食、住、行”?六大要素关联度低,带动能力弱,配套能力差,服务水平不高。“游”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浏览层面,参与互动性娱乐少,多数游客仅仅是转转看看,停留时间短,“过境”游客多。
(四)推进合力不强。政策落实不到位,全市上下对加快发展旅游业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也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但各地、各部门重视程度不一。体制机制不完善,一些跨行业、跨门类、跨区域的旅游项目,由于条块分割,导致各管一块、各自为战,缺乏整体统筹,没有真正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要做大做强旅游业这块蛋糕,仅局限于小打小闹、满足于对现状的修修补补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站在大视角、运用大手笔、打造大旅游。
(一)以扎龙景区为突破,叫响大湿地品牌。发展旅游业“满天星星,没有月亮”不行,齐齐哈尔旅游的症结就在于缺少一个核心的旅游精品。“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齐齐哈尔大湿地的知名度早已享誉中外,黑龙江省今夏推出的27个特色湿地旅游产品中,又将扎龙湿地作为10个首推线路之一。当务之急,应借助全省主推夏季湿地游的大好机遇,举全市之力集中包装扎龙景区湿地旅游精品,真正叫响大湿地品牌,用大湿地这个点搅热整个扎龙沿线,进而带动全市旅游整体升温。在不破坏核心保护区域的前提下,扩大扎龙生态游览区域,完善景区功能,丰富游览项目,发展高端湿地文化交流、湿地自驾游、湿地夏令营等产品;围绕鹤品牌进行全要素深度开发,做足鹤的品牌特色,进一步开发高端服务项目和特色项目;全面启动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相关工作,探索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推动扎龙生态旅游区与周边旅游资源整合,拓展扎龙旅游发展空间,形成一心(扎龙)、一带(齐扎公路沿线旅游观光带)、多点纵横的整体发展格局,致力于打造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最佳湿地游线路。
(二)开启“旅游+”模式,构建大产业格局。据统计,旅游业每创造1元钱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钱社会财富;旅游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旅游业可以直接带动住宿、娱乐、餐饮、通信、交通等30多个行业的发展,间接带动农业、工业发展。开启“旅游+”模式,使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融合式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旅游线路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提升,也将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旅游+文化,充分挖掘齐齐哈尔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游,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鹤文化等与旅游景区景点互为补充,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节目、民俗节庆,将“无形”的文化资源逐步转化成“有形”的旅游产业。旅游+养老,紧盯“银发族”旅游市场,发展养老度假游,利用全省主推“天鹅颐养联盟候鸟养老” 和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养老服务协作联盟试点城市(系统)的有利契机,将我市养老产业与“候鸟”老人自助旅游进行对接,为老年人提供一流的养老服务和丰富的旅游产品,实现“养游结合”。进一步扩大“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品牌效应,加快引进养老产业战略投资者,新建一批养老机构增加养老床位,推进国奥扎龙“三生”农业项目,吸引更多外地老人来我市养老旅游。旅游+农业,依托全市生态优势和“绿色食品之都”品牌,发展农业观光游,利用农、林、水、畜资源,开展农业观光体验、自然生态领略、果实采摘、垂钓等旅游项目,将粗放式的农家乐向乡村休闲、度假方向转变。包装好甘南县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区、富裕县龙安桥镇龙腾庄园观光采摘游等旅游项目,积极开发农畜绿色产品,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三)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大项目建设。优化景区连接交通环境,开辟景点之间旅游环线,建设全市旅游接待中心,推进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打造 “六点两线”中心城区核心游、第一旅游环线、第二旅游环线重点项目,加快扎龙沿线御汤温泉旅游名镇、国奥扎龙“三生”农业、飞鹤乳业生态观光牧场、国防教育基地、万力皮革城二期等项目建设进度,搞好扎龙沿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项目急需的供暖、供电、供水、排污等设施,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加快建设,确保项目正常运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开发明月岛,碾子山蛇洞山、尼尔基斯湖等景区,促进景区提档升级。推进水师森林公园温泉度假村、北纬47度温泉家园、乌裕尔河湿地公园、泰湖湿地公园、奥悦室内滑雪场、碾子山室外滑雪场等续建或新签约项目,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题,确保项目按期达产达效。
(四)深化区域联盟合作,实施大营销战略。旅游业是知名度经济,知名度越高越有吸引力,宣传推介至关重要。在全市财政拮据的大环境下,要“花小钱、见大效”,突出扎龙大湿地品牌宣传。依托主流媒体宣传,在省内外报纸、期刊、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推介。构建网络宣传平台,开设齐齐哈尔旅游网站,开辟网上论坛,利用中国旅游网、黑龙江旅游网、省市政府网进行形象宣传。开展旅游节庆会展,扩大国际鹤文化艺术节、达斡尔族“库木勒节”、碾子山登山节、动物冰雪大世界等会节规模和影响力,举办国际湿地节。注重与旅行社及新闻媒体沟通,在宣传推广、产品开发、线路营销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加强与民航、铁路部门的联合,重点组织好旅游航空推介,借助哈齐高铁通车,联合高铁沿线各地全面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五)构筑良好市场环境,助力大旅游发展。大旅游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型新产业体系,其关联性强,涉及面广,带动面宽,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推进。一是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力度。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市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旅游工作,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快出台一批行业规范性文件。尽快制定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扎龙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劳动湖景区管理条例,为正常开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三是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转让、租赁、托管等形式,加快景区景点产权制度改革进程。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通过独资、合资、参股等多种合作经营方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加快组建齐齐哈尔市旅游集团公司。四是整治市场秩序。针对旅游市场出现的欺客宰客、虚假宣传等乱象开展专项治理,净化全市旅游市场环境,切实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