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振洲
摘 要:本文认为基层文化站要走出行政化管理模式,应在文化主管部门的垂直管理下,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层乡镇文化站,是我国现行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最基层单位,是实施多元化服务的结点。有人形象的比喻“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这一根针要接纳千头万绪的文化需求,通过这根针去编织缀联姹紫嫣红的公共文化之花。
关键词:乡镇;公共文化;垂直;管理;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目前一些文化站在行政管理模式中蜗居,弊病多端,负作用颈梗不畅。导至运行机制僵化,人员工作情绪淡化,活动形式内容老化;经费使用被挪用分化;地气人气失温冷化。尽管各地存在的问题有轻有重,整体看上述“五化”是普遍存在的。
垂直管理,是一步到位的管理,是一竿子到底的直通联结;是一枚实现宏图大展的棋局中的棋子;是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原生态因子;是一个共享集约化使用经费血液的储存库及保险库。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主渠道职能,更具有战略性的积极意义。
一、值得关注的滞后现象
(一)历史是公共的,历史又是文化的。从2005年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到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即将10年。十年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服务效果效益空间在不断扩展。五大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应当说,取得的成绩是可喜可贺的。公正的历史在告诉我们,发展与进步是不平衡的,用文化的视角审视,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总体看发展趋势令人堪忧。回顾历史的昨天,扎兰屯市群众文化工作曾有过十分辉煌的过去,卧牛河镇文化站文化部命名的农民书画之乡,磨菇气镇,成吉思汗镇,鄂伦春民族乡等文化站都多次荣获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用今天的话说,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十分深厚的。
(二)今天我们十分逊色地说,我市的乡镇文化站工作落后了,往日的荣耀早已化作遗憾的尘埃不知飘落何方。在痛定思痛地思索中,我们渐渐在醒悟中寻找公共文化发展繁荣的方向,探寻为之转变窘局和再度崛起的动力源。分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的公共文化服务定位,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资源配置,服务秩序运作,服务功能覆盖,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三)我市有8个乡镇文化站,4个少数民族乡文化站。总体概况是,负责公共文化专干大体上一站一人,少数站2人,总人数15人,其中只有一人为中级职称。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公共文化服务用房,各站基本上都已实现了有属于自己的低标准用房。年度各站均有4.5万元国家补贴经费。
(四)乡镇文化站由于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原因,近几年来应当说,创新发展,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场面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久违了。有自己的特色,群众认可,社会反响很大,业绩突出,同行敬佩,上级满意的站,认真地说,还没有哪一个站能够被群众被社会所承认。
二、面对现实找准突破口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从行政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据了解,目前基层各站还在行政管理模式中运营。所有的文化专干都和乡镇工作人员一样,共同在统一的框架中履行作息时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行政管理体系(模式)看,多年来一直延用模式也无可厚非。然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免费的无门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往的行政管理的作法,即:你上班,我也上班;你休息,我也休息;你放假,我也放假……矛盾就在这里产生,公共文化服务的业余性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特征。试想,这种服务模式不从行政管理模式中走出来能成吗?
(二)用人问题同样也在行政管理模式中任免。用谁,不用谁,都由行政长官决定,应当说,公共文化服务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专业,这里不是解决什么人员都可就业的部门。近些年来,非专业人员或没经专业培训人员,进入文化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造成公共文化服务技能下滑,该普及的活动普及不了,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更是一句空话。经2013年度调查,在全市15名文化站工作人员中,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占全员的30%,不容乐观现象的产生,说明行政管理模式的用人机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三)文化站的经费问题一直是个较为敏感的话题。近些年来,乡镇文化站每年国家投资4.5万元。应当说,对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站年度能有近4.5万元的公共文化活动经费支撑,这是前所未有的事。然而钱进了乡镇财政所,我们的文化站就只能望钱兴叹了。因为乡镇财政所是上级财政部门的直属单位,只能与乡镇政府直接对接,文化站的“专项资金”没有直接使用的机制保证。也就是说,目前文化站的专项资金仍然在行政管理模式中遭受异化挪用。
三、深层次探讨走好今后的路
(一)我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处在公共文化服务前沿地位的乡镇,在坚持以群众为服务中心的前提下,更应该立足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将“文化惠民、文化为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需求,敞开门户,铺平道路,真正让人民大众享受到无门槛进入,零收费服务均等化所带来的公共文化权益。逐步的建立服务规范、量化考核、民主监督、绩效奖惩机制,为公共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发展搭建平台。
(二)一定要破除行政管理模式的用人机制,在当今人才治国的大环境中,这一刀必须切下去。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单位用人问题早有严格规定出台。实行用人的选聘制(聘任制)。应当说,在当今劳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状态下,对进入需具有一定技能的单位,无疑是一道非常值得赞赏的门槛。对基层而言,这一点一定要赋予市级文化主管部门组成专家论证组把好公共文化事业录用新人这一关。逐步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权威性的规则。
(三)对国家财政投入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一定要严加管理,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建议由市财政、文化主管等部门组成联合经费使用情况督察组,深入基层跟踪巡检,定期督查。在专款专用、专款有效利用的基本原则下,结合使用经费的收支结构,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数量的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理财,杜绝资金负面外流。有条件的站设立自己的账户,确保基层文化站血液通畅。
(四)近十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应当说,这也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显著的成绩。目前的管理机制即乡镇街道实行全责任管理,我们称之为“三管一靠”式。即:一管人、二管钱、三管活动,“一靠”是指如果需要文化艺术方面的辅导,就靠市文化馆来帮助工作。有人认为这种行政管理模式还可以继续下去。二是持否定意见,主张垂直管理,其主要申辩依据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系统“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工程。工程的全过程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完成的。对于基层来说,旗县市相应的也要有个宏观调控指导中心,这样便于把握一个地区的整体联动,整体推进。垂直化管理可以减少其中的一个环节,可以形成面对面的直接管理,有利于工作部署,工作检查,工作落实。对贯彻落实宏观指导下的布局安排有一步到位的作用。二是垂直管理对选用人才问题提供了较大选择空间,这样就自然的出现了高起点普选,解决了用人上的“需要的进不来,不需要的进来了”的那种社会不正常的现象产生。三是垂直管理解决了一个有真正文化意义的文化网络联结。这种联结没有隔着锅台上炕,隔着靴子搔痒的那种夹生板阻碍,对目前我国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有益处。四是垂直管理对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与管理,从上至下的解决了一个专款专用的保障渠道,会使经费使用透明的同时强化了可监督性,可操作性的理财效能。
(五)垂直管理会大大的提升对所部署的任务,要履行责任义务的监督与指导,检查与评估等事宜的常态性工作,解决了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对工作人员的奖励,职称的评定积累了即公平又公正的个人资料。
(六)垂直管理不是脱离地方党政机关的领导,监督与检查。而恰恰相反,垂直管理将会更加提升当地领导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程度,政事分离之后,地方党政领导由一个身份变成了两个身份,一是,继续要管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党团组织关系及组织生活,对工作的日常监督和年终考核都负有领导责任。第二个身份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众民意代表,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上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行使发言权和监督权。
(七)垂直管理便于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便于岗位培训工作。可以解决近些年来专业人员技能培训的失控状态。通过人才网络的垂直管理,可随时查询基层各站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料,便于制定和培养适应公共文化服务技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型专业人才。
对倡导垂直管理,笔者持支持态度。因此多着了些笔墨。我觉得,能解决垂直管理的问题,是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文化站滑坡的良药。这一斧子应当大胆砍下去,特别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应该速办为好。当然,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因地制宜的选择自己的运作模式和操盘机制。这里我想借用一位专家的说法,公共文化服务最终是否搞好了,是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我想一张试卷的优劣这就是打分标准。
本文是对基层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后所产生的思考。谨属门户之见,恳请专家同行赐教。
参考文献:
[1]陈志强;;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观察;2008年03期
[2]王晓宇;;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年18期
[3]刘淑兰;;政府创新与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