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指针。邓小平经济理论包含了五个方面的重大创新:关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邓小平经济理论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新时期新阶段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要重视三个方面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二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三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 邓小平经济理论;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1-0070-10
〔收稿日期〕2015-08-26
〔作者简介〕魏礼群,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完备的科学体系,它贯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邓小平经济理论则是其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新形势新阶段深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对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向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格外重视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论任何社会里,经济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一切经济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始终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重新出来工作后,毅然决然地领导我们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最大拨乱反正,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转移,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决定了邓小平在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和以极大精力研究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问题。事实上,邓小平经济理论都是紧紧围绕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使国家强盛起来,使人民富裕起来。在邓小平同志的全部著作中,论述有关经济问题的部分最多。同时,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不是就经济问题论述经济问题,而总是从政治角度和战略高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命运的高度来论述经济问题。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时尖锐地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1〕“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2〕这些论述,说明邓小平把搞好经济工作和经济建设,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根本性的政治任务,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极为深刻和正确的。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邓小平经济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多方面发展中,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尤为丰富与集中。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政治胆略和巨大理论勇气,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造性地、科学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正确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最宝贵的理论基石;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反复阐述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为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等等。这些都是划时代的经济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新时期,是以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为起点的,一系列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都是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的。邓小平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论断、基本观点、战略思想,用崭新的思想和观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指针
三十年多来,在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经济工作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相应制定了一整套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对外经济关系由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向面对世界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这些根本性的重大转变,使我国经济建设走上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旺盛活力,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正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才使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和挑战,国际地位和威望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回顾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深深感到,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确理论,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意义。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邓小平经济理论博大精深,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中国现代化为根本出发点和总目标,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应当从总体上、科学体系上学习、领会和把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尤其要下大功夫学懂弄通邓小平经济理论中那些重大独创性理论,这样才能把邓小平经济理论真正学到手,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里,着重论述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几个最重大的创新性理论。
(一)关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
正确认识国情,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是首要的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是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我们党在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历程和全面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的现状及其客观要求的基础上,多次强调和阐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指出: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要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搞经济建设。1980年,他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3〕1987年8月党的十三大前夕,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4〕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邓小平关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对我们基本国情再认识的重大新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指导意义。这一光辉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历史任务、运行规律和必须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这一光辉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5〕因此,我们必须坚定长期奋斗的决心。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正确和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避免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
(二)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理论
过去我们搞了多年的社会主义,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十分清楚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遭受过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出现的一些犹疑与困惑,归根到底都是与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有关。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反复思考。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6〕“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7〕1985年,他又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8〕随着实践进一步发展和认识的深化,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精辟、科学和创造性的概括,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整个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概括,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一理论概括,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和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标志和要求,为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毫不动摇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二是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属性和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指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反映了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两个根本原则的要求,从而为我们始终坚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完善和发展所有制结构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三是科学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纠正了单独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认识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揭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任务、方向和道路更加明确。这一概括和揭示,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正确和一以贯之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关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不能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深刻地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地概括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以非凡的求实精神和政治胆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指出计划和市场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它们两者都是经济手段与方法,主张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早在1979年,他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0〕尽管当时还是讲计划经济为主,但由于肯定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对理论探索和改革进程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1985年,邓小平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1〕1991年初,他进一步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2〕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3〕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
邓小平关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是十分丰富的。(1)它深刻地指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和市场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和市场都得要。“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14〕同时,要运用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方法上基本上相似,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极为重要的创新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解决了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这一理论的提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扫除了改革过程中的理论障碍,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石。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正确的,是实现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大计。
(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
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和根本途径的问题。过去,由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曾经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期望“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结果遭到了严重挫折,蒙受了巨大损失。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改革的一整套理论、观点和主张。他反复强调,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中概括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5〕这里,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性质,把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的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不仅为改革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思想理论依据,热情地支持和鼓励群众的创造,同时在他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对这场前无古人、情况复杂的崭新事业,他强调改革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强调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他要求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改革。在邓小平改革理论指导下,我们党逐步明确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中又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而使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提出的经济改革理论和依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改革目标和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下去。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同对内改革一样,都作为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根本大计。他反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6〕邓小平主张全面开放,对所有国家开放,主张全方位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并且强调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他还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十几个沿海城市,进而开辟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带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都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对外开放是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定不移、长期坚持。
(五)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
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至关重要的是制定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高瞻远瞩,把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远大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发展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重点,带动整个经济全面、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把农业、能源和交通、科学和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引下,我们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这是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抓住抓好影响经济全局的战略重点,就可以带动整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承认和利用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规律,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三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认为,各国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是一种合乎规律性的现象。“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17〕四是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实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一定要争取能够达到的发展速度,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然而这个“快”是有条件的,就是要讲效益、讲质量,“快”必须是没有水分的、扎扎实实的速度。一定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要更新发展思路,坚决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这是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另外,邓小平还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等等。我们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既要深刻领会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又要全面把握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方针。这样,才能提高贯彻执行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系统性、原则性和自觉性。
以上可见,如果把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关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理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就是这座大厦五根最主要的支柱。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必须真正学懂弄通这些极具创新性和根本性的基本理论。
三、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经济理论反映了我国亿万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指明了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伟大成就,但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既充满无限希望,也面临严峻挑战。现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必然还会出现大量新事物,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认真深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才能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增强信心和力量;也才能自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研究新情况,创造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从而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更好地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事业推向新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一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邓小平经济理论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统观全局,至关重要的,应当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始终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要继续紧紧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尤其是当前,要主动适应、正确引领经济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积极迈向中高端水平。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辩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或偏离。当前,无论劳动者稳定就业、居民持续增收,还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保障公共财政收支特别是民生支出,都与稳增长分不开。必须见微知著、未雨绸缪,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把稳定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紧迫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等失衡明显。能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变过去那种高度依赖低成本要素投入和物质资源大量消耗的增长机制,培育新的内生动力,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保持更长时期的较快增长,能否实现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向中高端水平转换以及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全面协调可实现发展。一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以调结构增强稳增长的后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二是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之举。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平台,推动市场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三是着力扩大内需。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基点。积极稳妥地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四是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且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迫切要求我们改变惯性思维,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活力
邓小平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欣欣向荣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启动的伟大斗争,其庄严使命就是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比较优势,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既要坚决、科学地简政放权,又要坚决、有效地强化监管,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扩大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走共同富裕道路。四是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进一步适应全球化新形势,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优化外资使用结构,加强和改进对利用外资的宏观引导与管理。完善外资管理体制。要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模式,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步伐。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2〕〔3〕〔6〕〔7〕〔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162,312,313,312,236.
〔4〕〔5〕〔8〕〔9〕〔11〕〔12〕〔13〕〔14〕〔15〕〔16〕〔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379-380,142,373,148,367,373,16-17,370,117,377.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