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孟芳 卢山冰 余淑秀
内容提要2015年1月1日独联体范围内的“欧亚经济联盟”正式成立并运行,这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本文对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和阶段进展进行研究,提炼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形成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欧亚经济联盟”形成的过程和组织功能;认为政治考量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外部推动因素,经济问题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因素;认为随着“欧亚经济联盟”的正式启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将向综合发展型经济转变,经济一体化发展能力日趋加强,区域影响力和引导力将逐渐凸显;中国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积极加强与一体化组织机构的密切联系,在尊重“欧亚经济联盟”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接一体化中的项目需求,加强与该组织及成员国合作,考虑和重视中亚国家的俄罗斯因素,务实推进能源及其他项目合作,才能在中亚地区持续稳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未来走向“一带一路”务实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1-0036-09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基本过程包括由“自由贸易区”开始,到构建“关税同盟”,形成“统一市场”,进而建立“经济联盟”四个发展阶段。独联体国家在推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曾经做过许多尝试和探索,既持续开展和广泛吸纳相关国家参与的自贸区建设,也同时开展从关税同盟、统一市场和经济联盟的一体化推进和持续探索,尽管遇到许多困难和曲折,但是在主导一体化国家推动下,已经产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效。2015年1月1日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发起的“欧亚经济联盟”正式运行,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积极跟进参与此组织。全面研究以“欧亚经济联盟”为标志的独联体经济一体化问题,对于我们正在开展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一、独联体自贸区建设推动过程
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是由前苏联的一些主要共和国组成的旨在开展多边合作的主权国家的松散联合体组织,简称“独联体”。成立时,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其他12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土库曼斯坦等均为独联体正式成员国。李新:《俄罗斯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战略分析》,《学术交流》2010年第10期。1993年9月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就建立经济联盟签署过协议。1994年4月,独联体国家就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问题达成协议,协议中明确各参加成员国要逐步取消国与国之间的关税,共同建立统一信贷体系,向关税同盟过渡。1994年10月,成员国签署了《独联体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方针》《独联体一体化发展的前景计划》等文件。1996年3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个国家领导人签署了《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加深一体化条约》。同年4月,俄白两国签署了《主权共和国共同条约》,确立两国将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市场。与此同时,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四国于1996年建立“古阿姆集团”。丁东兴:《俄白哈关税同盟概况及应对建议》,《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8期。为了应对离心倾向,俄罗斯领导人于2000年10月召集哈、亚、塔、吉领导人在比什凯克举行会议,推进加强联系和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工作。
早在1994年独联体国家曾初步签订自由贸易区条约,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部分国家没有批准该条约。2011年10月18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理事会签署了新的《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协定》。新条约共有8个国家签署,新条约简化了法律条款,修改涉及到自由贸易制度的双边和多边法律法规文件100多项。冯绍雷:《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意味着什么》,《东方早报》2011年8月2日。独联体执委会经济司司长库什尼连科认为:自贸区协定的条款尽可能接近世贸组织规则,各个参加国均承诺最终取消进口配额并过渡到零关税,但是各国亦均同意暂时保留酒和糖类商品关税。2012年5月30日,俄总理梅德韦杰夫表示,“独联体进一步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就是加快批准独联体自由贸易区条约,推动发展独联体自贸区”。在2012年俄、白、哈、亚、吉、塔和摩陆续批准了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协议书。李新:《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经济利益评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第10期。
二、从关税同盟向欧亚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欧亚经济共同体起源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关税同盟协议。1994年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莫斯科大学演讲时第一次提出欧亚联盟思想。1996年1月20日,俄、白、哈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关税同盟协议,同年3月29日,俄、白、哈、吉四国签订了《在经济和人文领域深化一体化合作条约》,并确认成立独联体内区域合作组织——“关税同盟”。1999年2月26日,塔吉克斯坦宣布加入关税同盟,五国签署《关税同盟和统一空间条约》。2000年10月10日,俄、白、哈、吉、塔五国总统签署《关于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协议》,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五国经济一体化。2001年5月31日,欧亚经济共同体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布欧亚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继续深入开展经贸、人文和法律合作,2006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但于2008年11月退出。2009年11月27日,俄、白、哈三国总统共同签署《海关联盟法典》,标志着“俄白哈三国海关联盟”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从此三国之间“使用统一的海关编码,彼此不设立海关,货物实行自由流动”,“三国之间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则”。⑤徐韶颖:《中亚五国与邻国开展过境运输的现状和建议──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大会第49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3期。根据俄罗斯有关研究部门推算,在关税同盟正式运行之后,第一年便会推进三国经济发展,三个国家撤销了海关屏障之后,预计各国之间贸易额每年将平均增长40%左右,每个国家GDP年均提高15%左右。对于原来经济往来极少的哈、白之间,在海关联盟建立后,两国的贸易量也将会增加两倍左右。国际观察人士分析时,发现在此次谈判中俄罗斯专家谢·格拉济耶夫是俄共著名经济学家,尤其擅长计划经济理论,普京安排其担任推进关税联盟谈判高官,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欧亚经济一体化从构思到持续推进历经17年的协调和谈判,到2011年才有了实质意义上的突破。2011年11月18日,俄、白、哈三国总统正式签署了欧亚经济一体化宣言,并宣布2012年1月1日关税同盟将过渡到统一经济空间,逐步扩大三个国家之间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市场开放,最后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⑤三国领导人表示,努力在2015年前统一与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一体化相关的各项法律,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在这次会晤中,俄、白、哈三国签署了《欧亚经济委员会条约》和《欧亚经济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在2012年7月1日欧亚经济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取代关税同盟委员会,各成员国将向委员会移交主权范围内的175项职能。委员会总部设在莫斯科,内设理事会和联席会议两大机构。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运用政治、经济、外交、能源等综合战略和策略,加速推进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促成从欧亚共同体向欧亚经济联盟的跃进。
三、欧亚经济联盟的成立推动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合作和持续进程
2013年9月6日欧亚经济委员会主席赫里斯坚科在俄国家杜马表示《欧亚经济联盟协议》为俄、白、哈三国在建立经济联盟过程中,提供了设立三国之间统一的金融、证券市场发展路线图。据此,已经显示出俄、白、哈三国未来推出统一货币的可能性。2014年5月9日,三国总统签署成立欧亚经济联盟的法律文件,意味者从欧亚共同体即将华丽转身为“欧亚经济联盟”。马博:《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欧亚经济联盟条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建立联盟的目的和任务,将联盟定位于全方位发展的国际组织。第二部分规定了联盟内部经济协作机制,明确了一体化的具体义务。联盟总部设在莫斯科,联盟法院设在明斯克,金融监管机构设在阿拉木图。联盟成员国将在2025年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洲经济联盟的联盟,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
欧亚经济委员会是三国经济一体化的直接主要职责机构。欧亚经济委员会主要有三个职责:(1)协调经济政策;(2)统一经贸政策;(3)负责统一三国立场,作为谈判团队对成员国之外展开谈判。 欧亚经济委员会由理事会负责委员会运行和管理,欧亚经济委员会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副总理级理事会和部长级理事会构成。 首任理事会主席赫里斯坚科从俄工贸部长职位上卸任后担任该职务,负责欧亚经济委员会具体工作。部长理事会由8名部长级委员组成,理事会下设22个司局。理事会主席和委员都下设有秘书处。2012年2月1日起,所有部长理事会委员开始履行职责,每周召开理事会会议,讨论市场内关税调节、贸易救济措施问题及相关立法。相关工作人员由2012年的600人增至2013年的1000人。
从目前进展来看,在关税同盟构建上,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个国家已经从实施统一关税、非关税措施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促成合作。海米提·依米提、黄蓉蓉、潘志刚:《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区域经贸合作制度建设》,《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从经济总量来看,俄白哈三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6%,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4%,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9%,天然气总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5%。三国经济一体化之后,在促进三国贸易活跃增加贸易量的同时,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将更加集中,能源合作上的协调力度将更大,带动示范效应会逐渐凸显。
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独联体是在前苏联地域形成的松散度较高的联合体,前苏联留下的经济结构、产业模式、文化、习惯能够凝聚独联体国家,也对已经形成的联盟体未来发展带来模式带来影响,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经济一体化区域组织机构所不同的特征。
1.独联体国家资源丰富,经济一体化以资源输出为基础,形成资源依赖型的一体化产业结构
独联体国家在石油、天然气、黑色和有色金属、铀、黄金以及矿产品出口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在全球战略矿产资源储备中,独联体占有5%~10%的份额,有些矿产种类(比如:铀、锌、铅等)超过 10%的储藏量。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4国境内。王志强:《新疆物流产业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据西方专业杂志报道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整个中亚-里海地区剩余探明石油储量超过52亿吨,大约相当于全球剩余探明总储量的25%。该地区的石油蕴藏高度集中,探明储量的九成以上位于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两国境内。与石油储量相比,该地区的天然气储量更为丰富,全球占比也更高。于慧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际物流法律合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08年。2013年探明储量超过12万亿立方米,大致相当于同期全球探明总储量的66%。该地区天然气最富有的国家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位居第二,乌兹别克斯坦位居第三。
最近10年时间里伴随全球能源价格不断上涨,阿塞拜疆的GDP从2000~2008年,8年期间迅速增长了25倍,哈萨克斯坦GDP同期也增加了2倍,土库曼斯坦GDP的增长则是10年前的29倍。独联体国家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能源产品,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出口结构严重失衡,这些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都是能源、矿产、化肥以及其他工业和农业原料。美娜:《哈萨克斯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独联体国家由于产业结构中资源产业比重过大,许多国家没有形成完备的系统的工业体系,即使开展经济一体化建设,产业缺口和产业价值链不完备以及低端和低附加值产业雷同,对于后续一体化也缺乏持续动力和竞争力。③④王婷:《论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战略及其阻碍因素》,《前沿》2013年第10期。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已经形成的一体化雏形来看,三个国家对于能源产业的过度倚重所形成一体化经济对于向外部开放、接纳工业化体系完备国家进入和相互竞争上明显缺乏竞争优势。任何初级产品包括能源产品的提供者与工业制成品提供者相比在关贸协定框架内无论其增量空间扩大或利润获得上都不具有竞争力。
2.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在政治集团利益角力过程中曲折前行
恩格斯在论述到社会历史发展时,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许多力的平行四边形合力的结果。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正是在多种力量角力平衡中发展形成的。
(1)俄罗斯出于自身政治及经济因素考虑,不遗余力地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作为独联体内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俄罗斯自认为具有天然的政治义务和责任,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最积极的推动者。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和战略目标集中在“控制能源、巩固国防、解决就业和促进贸易”四个方面。③首先,获取和控制中亚能源,推动开发独联体国家矿产资源,巩固资源核心优势,获取稀缺的战略矿产资源,提高在世界矿产资源市场和国际能源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其次,巩固国防安全开展战略合作,在与俄罗斯具有战略利益的国家和领域开展安全信息管理并提供安全保障。2014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有关独联体成员国边防部门联合专家小组协议,其中核心要义就是保卫俄罗斯边境安全。再次,面向独联体开放俄罗斯人才和劳务市场,广泛吸引独联体国家人才进入俄罗斯(加入国籍),以人才战略推动国内创新发展。最后,以贸易便利化促进经济一体化,以共同经济空间建设向独联体国家开放市场,积极推动独联体范围内边境贸易,不断促进和提升俄罗斯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合作水平。
俄罗斯为维护核心利益和战略目标也付出了相当高的经济代价,在主动承担苏联债务基础上,对于独联体内相关国家给予优惠、免税、免费、经济援助政策。1991年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联邦承担了1030亿美元的前苏联外债和相关义务。随后,俄罗斯以免税或优惠价格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能源,这实际上是一种隐性补贴。俄罗斯从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新的税收政策,保证相关国家进口俄罗斯能源更加便宜,在此方面和给予相关国家能源管道免费使用上俄罗斯每年预计损失2亿美元左右。近年来,俄罗斯对于独联体国家直接投资与经济援助量不断提升,2014年上半年,俄向白投资36亿美元,其中30亿美元为直接投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向独联体国家共计提供100多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可见,俄罗斯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上,既有地缘战略意图,也为独联体国家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在引领一体化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美国不断对中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以扩大自己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同时试图在中亚打造一个将俄、中排除在外的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从2009 年开始,美国开辟了北方运输网。随后,哈、塔和吉等11 个国家加入了 “北方配送网络”。自2011年7月美国从阿富汗开始撤军,随即又调整了对中亚的政策思路,通过推行对中亚地区各个领域的渗透,以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发展引导力。美国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开展 “北方配送网络”建设和“新丝绸之路愿景”实施,其目的是达到有效遏制和排斥俄罗斯、中国、伊朗在中亚的影响,借机实现控制中亚的能源及其运输系统的战略。④2011年10月,美国政府将对中亚和南亚政策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制定了路线图和规划,国务卿希拉里迅即分别对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进行了巡回访问开展密集外交,推销“新丝绸之路愿景”战略计划。该战略既包括公路、铁路、电网和油气管线等基础设施,又包括减少税率,简化通关手续,清除影响贸易障碍法律等软件配套。
美国在中亚地区推进自己主导的经济一体化计划面对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地缘劣势。毕竟美国离中亚地区距离遥远,仅凭“新丝绸之路远景”推广,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战略意图很难完全达到。其次,因素复杂。由于地区不稳定、恐怖主义威胁等问题导致美国“新丝绸之路愿景”计划的实现困难重重。在美国战略布局中中亚既是遏制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的战略支点,也是其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地缘政治区域。王婷:《论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战略及其阻碍因素》,《前沿》2013年第10期。当然,对于美国近年来在中亚地区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做法,俄罗斯方面也采取了针对措施。例如,吉政府宣布 2014年将关闭美国在中亚地区唯一一个军事基地,这实际就是大国角力博弈结果。从地缘政治和对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角度来讲,俄罗斯对美国在中亚地区推行的“新丝绸之路远景”计划表现出明显排斥。
(3)日本谋求推动中亚地区经济发展以体现经济大国地位。自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日本一直是该地区主要的捐助国之一,也是来这些国家开展工作的NGO最多输出国家之一,这自然为日本在中亚地区赢得较多好感和较好声誉。朱永彪、杨恕:《简论日本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外交评论》2007年第12期。自1999年以来日本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对中亚国家的最大援助国。在相互的科技合作上,日本科研机构和专家积极向中亚国家传授能源应用技术,为中亚各国培养石油储存专业人才。日本政府和基金会组织还以专项形式对中亚的文化教育给予大量资助。⑤⑥蔡巍巍:《日本的中亚战略评析》,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11年。在2005年东京大学曾在中亚国家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哈萨克斯坦被调查者认为日本对自己的国家有“好的”或“相当好的”影响;有522%的乌兹别克斯坦被调查者认为日本对自己国家有“好的”或“相当好的”影响。这一调查显示,哈萨克斯坦国民偏好度高的前两位国家是俄罗斯、日本,乌兹别克斯坦国民偏好度高的前三位为俄罗斯、韩国、日本。⑤尽管日本有意将能源资源作为外交目的,地理隔绝和间距使得日本很难实现开发中亚能源资源的战略目标。1997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日本“丝绸之路战略”,2006年小泉纯一郎实现日本首相首次访问中亚,但是在能源合作上没有实质突破。从日本方面来看,除了想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之外,另一层面考虑,就是自认为一旦获得了中亚国家的好感,在“入常”等问题上,也将获得更强大的支持,从而有助于日本“普通国家”战略的最终实现。⑥
3.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多方面阻碍
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尽管在区域一体化上出现了“欧亚经济联盟”这样的推动组织机构,但是在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上面临的困难也十分明显。
(1)各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没有一体化合作的产业分工基础。由于前苏联所做的计划经济布局在各国遗留差异和各地自然禀赋的限制,独立后的独联体(除俄罗斯之外)国家原来的工业基础随着俄罗斯专家和技术人才的纷纷离去,在短短两三年里迅速坍塌。阿斯夫:《能源与国际政治及阿塞拜疆的能源政策》,《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2期。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国家独立后100万左右俄罗斯技术力量的离开,使得国内工厂停工歇业,工业体系基本崩溃,国家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恢复到前苏联时期工业经济水平的可能。其他独联体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和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多元化的成品制造体系,也没有找到在经济一体化自己所处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和环节,在经济一体化中没有清楚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竞争优势,经济领域中彼此的排他性显著。
(2)独联体内产业类似度高,缺乏经济互补性,直接影响到推进一体化的经济动力。从经济总量来看,除了俄罗斯之外的独联体国家在世界经济所占份额极小,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在贸易体系中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在与制成品贸易竞争中明显缺乏优势,商品和服务贸易占全世界的份额不到15%。在出口商品种类和结构上,石化能源和矿产原料占绝对比例,出口贸易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巨大。许多国家经济总量很小,比如吉尔吉斯斯坦2013年的经济总量65亿美元(近400亿人民币)。这些国家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体系接轨程度不同,这无疑成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展中悖向因素。王媛媛:《试论近年来俄美在独联体地区的势力消长及深刻原因》,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10年。2014年上半年独联体国家间贸易额同比下降9%,为1110亿美元。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成员国改变了贸易优先方向。独联体国家内部经济结构雷同产业发展极其相似,国与国企业相互之间不是合作者,而是竞争对手,这对于一体化进程十分不利。
(3)全球能源大需求背景下独联体内部外交博弈,也阻碍了一体化的步伐。当今国家间的地缘政治争夺主要是以海洋、陆地和空中这些地理空间为主导,围绕对石油、天然气、矿产、粮食等资源的支配权和对战略要地、海陆通道等的控制权所展开的。蔡雅洁:《欧洲大事记(2001年5月5日-2001年7月10日) 》,《欧洲》2001年第8期。在全球能源战略问题上,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均聚焦于里海的大型油气项目开发和出口通道上。这些项目开发合作将取决于五个沿海国家,即阿、俄、伊、哈、土的外交博弈,也取决于独联体内部国家之间、独联体国家与体外国家和主要国际能源集团能否在复杂的外交博弈中寻求利益的平衡。
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发展从一开始就存在多方面的障碍,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其一体化步伐。陈玉荣:《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7期。在谋求内部团结合作形成合力拥有谈判权和话语权的同时,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谋求解决问题的渠道、方法措施,才能推动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
五、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未来走向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随着“欧亚经济联盟”建立将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其在独联体内的示范效应会逐渐显现出来,会吸引一些条件具备的国家加入进来。从今后一段时期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来看,应该具有趋向性路径选择。
1.由资源主导型经济向综合发展型经济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由一元向多元化转变
独联体内国家经济模式大多为资源主导型经济,主要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级产品的贸易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导致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遇到经济困难后的经济自我恢复力很弱。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独联体国家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资源主导型经济弊端凸显。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GDP 减幅最大的10个国家中有 6 个是独联体国家。金融危机使得独联体国家经济遇到许多困难,恢复经济能力和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社会问题频发,2014年乌克兰危机就与这些原因密不可分。
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来看,除了在“欧亚经济联盟”基础上凝聚成员国力量一致对体外开展交流合作之外,按照经济一体化规律要求,实现由资源主导型经济模式向综合发展型转变,才有可能走出危机并应对未来的不可预见性问题。2013年中亚国家在保持能源生产与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都加强了国民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投入巨额资金修建铁路、公路、发电站,同时大力发展建筑业,增加住房建设,加速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辛万翔:《重新思考日本的中亚外交战略》,《社科纵横》2009年第4期。2013年中亚国家经济呈现出工业增速普遍加快、建筑业和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新增长点、国外劳务收入大大促进经济发展等特点。当然,能源资源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经济增长点的多元化已是不容忽视的趋势。
2.“引进产业和资本”构造具有竞争优势产业以推动独联体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继续以能源项目合作为核心围绕资源开采做实产业价值链
在独联体一体化发展上,解决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和产业不完备问题,既要考虑自然禀赋又要平衡计划体制下遗留下的“进口替代”问题,通过开展“产业技术引进”和“资本引进”提高制造业水平,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源存量,做大发展增量,形成核心竞争优势。考虑到独联体国家在能源上的优势,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深化能源合作和产业开发,构建能源产业价值链。③李垂发:《中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经济日报》2013年12月19日,第13版。从2014年开始,独联体国家陆续引进了一系列石油天然气深度合作项目,与中国、韩国、日本等能源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将所形成的能源产品,规划出口到欧盟和亚洲国家。
近年来,中亚-里海地区油气生产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能源事业的发展,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自身能源资源和发展需求的研究,结合国际形势和地缘特性重新给自己做出了定位,相继制定了能源发展战略。首先,改变原来出口一元化,寻求能源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独联体国家在稳定传统欧洲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亚洲市场,借助迅速增长的亚洲经济强劲动力带动本国经济发展。文慧:《中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中亚信息》2014年第1期。其次,改变原来合作对象一元化,寻求能源合作对象的多元化。独联体国家在继续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同时,在勘探、采掘、加工、贸易、运输等各个方面扩大与独联体以外能源大国合作,力图摆脱对俄罗斯在资金、技术、运输通道上的过度依赖。
3.力求构建政治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不依赖某一个国家,资源开发和出口上不受单一势力控制的经济模式,每个国家都着力提高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地位
独联体国家期望通过充分发挥自然禀赋优势、地缘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提高本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独联体国家将充分利用独联体跨国议会大会,审慎和规划政治事务,协调成员国的政治立场,在各国政治改革过程中制定统一的方案,步伐一致、相互协调。③独联体国家在政治上一定不会依赖体外国家,永远会把体内国家摆在第一位。独联体国家在经济领域合作中,将努力实现资源上不受控于体外国家,以实现独联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制定资源出口价格,力争建立覆盖整个独联体每个国家都在内的自由贸易区,以便消除独联体内部贸易壁垒,吸引所有独联体国家尽快加入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通过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组织机构对非独联体进行贸易谈判,对非独联体国家贸易采取一致的法律条款和关税政策。预期独联体所有成员国会在经济联盟的框架下,构建起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组织框架下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长效机制。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从概念提出至今已经有20年历史,从关税同盟到欧亚经济联盟形成和运行也有十余年的过程。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坚定不移走下去的趋势勿容质疑,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和多元化转型发展一定是备选路径,通过积极引进产业技术和金融资本深化资源项目合作开发,提升独联体一体化能力,逐步形成独联体区域经济一体化。
六、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路径对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启示
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独联体已经开始经济一体化发展探索,并且形成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我国建设“一带一路”有自己的战略构想和规划,可以按照国家制定的战略规划实施落实,同时也要主动了解和掌握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未来走向,通过平等合作机制对接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1.“一带一路”资金支持以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同时寻求多元化经贸合作
中亚国家为尽快摆脱危机,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强调在保持能源生产与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加强国民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当前外汇储备总额巨大,已接近四万亿美元。长期以来,美国国债一直是中国外汇投资的主要方向,因为纵观全球金融市场除了美国国债之外,各个主要外汇储备国家都没有找到一个更为安全稳妥的保值和增值投资渠道。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因为美元贬值造成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外汇储备遭受了巨大损失。如果中国将外汇储备由购买美国国债转而投向支持中亚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无疑寻找到了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新的投资和获益渠道。中国相继推出的一系列国际金融体系举措,包括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绸之路基金”,已经明确分别向金砖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这是极好的中国外汇保值增值的投资路径。
根据中亚国家未来建设规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首批可投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铁路、公路、发电站项目。这对于改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将带来积极效应。实际上,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乘数正向外部效应,已经在许多发展国家得到了充分验证。与此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市场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寻求多元化合作,例如住房建设、服务业和旅游业领域等项目合作,介入到沿线国家生产生活服务领域,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富裕当地人民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一带一路”是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与中亚国家“引进来”实现对接的纽带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30%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5%甚至更低。过剩产能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国内产能过剩企业急需“走出去”。中国传统的出口国较为单一和狭窄,美欧日占据出口的核心国位置,但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开拓得较为充分,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他们进行消化,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与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一带一路”恰好成为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战略与中亚国家“引进来”战略实现对接的纽带,中国可以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中亚地区乃至全球增长的资本,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
中国可以通过对外的工业和资本输出,给新兴经济体和中亚国家创造发展机会。这是基于中国既有资本,又有工业建设能力,还有消费市场的基础,这种基础可以让中国低成本、高效率地帮助相关国家发展,取得发展共赢,从而能带来彼此的共同发展。针对目前中亚国家能源产业特色,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和四类产业加强合作,以消化国内制造业过剩产能。(1)油气产业。这一产业链具体产业环节为“油气钻采”“油气设备”“油气管道”“油气输送”“油气服务”“环境评估”等项目。(2)电力产业。这一产业链具体产业环节为“电网建设”“电力设备制造”“电力设备物流”“电力设施维护”“电力技术培训”等。(3)交通物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行中,先行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体化为“公路”“铁路”“航运”“互联网”等领域的联通项目。(4)基建业。这一产业链可以具体化为“民用设施”“公共设施”“发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之前,一定要作好当地国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好基本信息,形成可行性的战略方案以及危机预案。企业要与专业研究机构紧密结合,解决好制造业过剩产能转移到沿线国的适度投资规模问题,包括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度的测度和评价,产能转移与有效市场容量的关系,中亚各国与制造业相关市场调查分析,过剩产能转移的时间频度和程度等,这些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对于顺利开展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强调和突出“一带一路”经济功能,但开展投资和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俄罗斯因素”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可以有多个层次、多个纬度、多个视角的解读和诠释,最完整和最核心的内涵就是“经济”,这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命名中可以清楚显示出来,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点也是经济问题。离开了经济问题讨论任何其他问题都没有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内涵精髓。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是主流经济,按照市场交换原则开展经济活动已经成为普遍遵守的准则,解决市场供需问题、开展市场等价交换是现代社会中公平公正的体现。经济学家张维迎在论述市场功能时,一再强调“市场经济就是价值规律经济”,等价交换是最纯洁的交往方式,是迄今为止在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机制。纵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在中亚推行的形形色色“丝绸之路战略”,每个国家都表面打着经济合作或援助的招牌,大行政治和意识形态之实,无论是地缘政治战略也好,亦或是民主和人权意识宣贯渗透也好,都把经济合作和政治问题搅和在一起,引起中亚国家人民不满,也令世界人民不满。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不设政治前提,不去搅地缘政治混水,不搞文化输出,以产业技术和资本服务当地国家经济,牢牢抓住经济合作这个主题开展务实合作,直接造福于沿线国家人民,才能赢得合作国家和企业的拥护和支持,为推动沿线经济一体化做出贡献。
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沿线国家都表示了响应、支持和拥护,这无疑是良好开端。但是,也要清楚地意识到中国企业无论是产业技术走出去还是资本走出去,都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加之各个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具有的独特性 ,大国势力提前进入后在当地政府企业和国民中先入为主及其既成的影响力,中国企业后进面临市场格局调整带来的困难等等,对开展经济合作都是严峻挑战。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迅即进入中亚,至今已经经营多年,中国进入后的经济角色、合作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俄罗斯在中亚国家的影响力依然最大,这些影响力集中在军事安全、政治协调、国际事务领域,反倒是经济领域影响力最小。在与俄罗斯关系最密切、最为友好的国家中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宣布为中立国,得到国际世界认可,与俄罗斯的关系为一般友好国,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的关系表现得时好时坏、若即若离。赵常庆:《论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俄罗斯因素及中俄关系的中亚因素》,《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可见,“俄罗斯因素”在中亚国家的影响力,特别是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客观存在和正式运行,在实际合作中多寻找利益共同点,采取灵活策略妥善处理利益分歧点,对于最容易发生矛盾的经济领域,中国不能因为俄罗斯而轻易放弃,但是又必须照顾俄罗斯的经济利益,这就要求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承认和尊重俄罗斯在中亚的存在,认真研究和对接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带来新问题,精心对接实现有效合作。因此,中国必须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保证中国经济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尊重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密切合作的历史和现实,建立充分交流协商机制和管道,化解误解和矛盾,采取包容性合作方式,开展中俄在中亚地区合作。
七、结语
独联体国家在经济一体化的道路上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从原来类似“抱团取暖共度难关的组合”到形成松散同盟,直到在部分国家之间形成紧密联合构建起“欧亚经济联盟”并开始运行,显示出中亚人民发展社会经济的坚韧努力。中国的“一带一路”思路在本质上属于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思维,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的正确选择,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尤其是“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规划,提出既保证中国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又能够满足独联体国家能源战略调整需要,既能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战略实施,又有助于实现中亚国家多元化产业发展需求。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吸取前期一些国家推进丝绸之路战略或计划中教训,坚持换位思考,尊重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已经形成的规划和路径设计,尊重前期一些国家和组织在中亚所做的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被当地人民认可的工作,继续坚持不设前提、不搞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积极巩固和优化能源合作成果,紧密对接当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当地国家多做经济上的实事和惠民实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才会赢得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也一定能够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黄孟芳,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卢山冰,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余淑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韩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