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与致病性分析

2015-04-29 00:44於春李淑英刘方志朱加保程福如
棉花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安徽棉花

於春 李淑英 刘方志 朱加保 程福如

摘要:2009~2010年从安徽省三大棉区采集病秸秆并分离得到30株棉花黄萎病菌株,通过对其培养性状的测定发现,多数菌株为菌核型,占80.0%,少数为中间型,占16.7%,而菌丝型仅占3.3%。对感病棉花品种苗期致病程度测定结果表明,安徽省黄萎病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其中致病性强的菌株有7株,占参试菌株的23.3%,中等致病性的菌株有14株,占46.7%,致病性弱的菌株有9株,占30%。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株间的致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致病程度也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安徽;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

中图分类号:S435.62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5)01-0018-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1.004

0 引言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植物维管束萎蔫病害,危害严重,防治困难。作者通过对安徽省淮北棉区、江淮棉区及长江沿江棉区调查发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东至大渡口、宿松县和灵璧县等地棉花黄萎病重病田发病率高达100%,局部棉田由于黄萎病危害猖獗而绝收。棉花黄萎病已成为安徽省棉花生产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引起棉花黄萎病的大丽轮技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群体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生态环境的不同和病菌本身的变异,常引起黄萎病菌产生生理分化,导致出现新的致病力类型[1-5]。美国Schanrhorst,等[6]根据大丽轮枝菌在4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类型,将世界各地的大丽轮枝菌,划分为4个致病力类群。宋晓轩,等[7]将河南安阳菌系划分为3种培养类型。目前,安徽省棉区黄萎病菌出现强致病力类型,但对安徽省不同区域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株的致病力类型及其致病力变异情况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此,作者于2009~2010年从安徽省三大棉区分离黄萎病菌株,研究其培养特性和致病性分化情况,以期为棉花抗病(耐病)品种在安徽省的合理布局和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对照菌株V151由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提供,其它供试菌株于2009~2010年先后从安徽省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秸秆中分离获得(详见表1)。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接入查氏培养液23℃振荡培养7d,用滤纸过滤获得孢子,采用稀释平板法对菌株进行单孢分离,将单孢分离物于PDA斜面培养并置4℃冰箱保存。

1.2 菌落培养性状

将斜面菌种菌株平板活化后,随后接入PDA平板培养14 d,用直径为0.5 cm的打孔器取菌碟置于PDA平板中心,每皿1块,接3皿,在23℃恒温条件下培养15 d后测量菌落直径,观察菌落颜色、质地和形态。参照宋晓轩,等[7]的方法,将棉花黄萎病菌分为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培养类型。

1.3 黄萎病菌对感病品种的致病程度测定

采用苗期盆栽土壤接菌法进行致病程度测定,供试棉花品种为感黄萎病品种冀棉11。将培养好的黄萎病菌棉籽培养物和无菌土混匀(重量比1︰19),将脱绒催芽后的棉种播在装有病土的纸杯(高110 mm,直径80 mm,用报纸卷制而成)中,每杯播8粒种子,每个菌株接种12杯。置人工气候室相对湿度85%条件下培养,在棉苗长出3~4片真叶时进行病情调查。参照石磊岩,等[2]温室棉花苗期5级制进行病情分级,计算病情指数。根据平均病情指数将病株致病程度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即强为平均病指35.1~100、中为平均病指20.1~35.0,弱为平均病指0.1~2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棉区来源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性状比较

根据培养性状的不同,将采自安徽各地的30个棉花黄萎病菌分成3种类型,其中24个为菌核型,占参试菌株的80.0%;有5个为中间型,占参试菌株的16.7%;1个为菌丝型,占参试菌株的3.3%(表2)。

2.2黄萎病菌对感病品种的致病程度测定结果

采用盆栽土壤接菌接种法测定不同菌株的致病程度,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安徽省不同棉区来源的30个菌株致病程度有一定差异。具有强致病性的菌株有7株,占23.3%,这些菌株侵染后均表现为发病早、侵染快,致病性强,棉花植株叶片大量脱落,死苗率高。具有中等致病性的菌株有14株,占46.7%,表现为致病性居中,虽发病率较高,但落叶、死苗较少。致病性弱的菌株有9株,占30%,侵染后表现为发病迟缓,侵染慢,致病力弱,一般不造成落叶和形成死苗。

不同地区的菌株存在着致病程度的差异。如东至大渡口分离的VDZDK-1、VDZDK-2两个菌株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3.14和47.26,均为强致病性菌株;固镇分离的VGZ-1、VGZ-2两个菌株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4.16和32.57,均为中等致病性的菌株;芜湖无为分离到的VWW-1、VWW-2和VWW-3三个菌株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6.23、17.98和16.32,均为弱致病性菌株。

研究还发现,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存在着致病程度差异。其中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分离到的4个菌株,VAQ-1和VAQ-3病情指数高达56.24、65.32,属于致病性强菌株;而VAQ-2、VAQ-4病情指数分别为31.56、24.62,属于中等致病性菌株。

3 讨论

通过安徽省不同棉区黄萎病菌对感病品种的致病程度测定,结果表明,各地黄萎病菌株致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且大多数黄萎病菌以强致病性和中等致病性菌株为主,共占70.0%。1983年陆家云,等[8]首次报道江苏有落叶型黄萎病菌株存在后,山东、河北、山西和河南安阳相继发现落叶型黄萎病菌株[9-13]。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东至大渡口镇、灵璧县等3个地点有落叶型的强致病性菌株存在,在这些地区应加强对该病原菌的监测和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安徽省不同棉区黄萎病菌菌核型的菌株占多数。不同棉区分离到的黄萎病菌微菌核的形态和菌落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致病性也有明显不同。

本试验仅对安徽省三大棉区的12个产棉市(县)的棉田黄萎病菌进行了研究,采集点覆盖面不广,同一地区取样也偏少。因此,尚需对安徽省各棉区棉花黄萎病菌进一步研究,全面摸清安徽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类型、分布和变异情况,为棉花抗(耐)病品种在安徽的布局和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石磊岩.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1996, 8(6):292-294.

[2] 石磊岩,王波,文学.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类型分化及培养特性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0(3):247-252.

[3] Morton A,Tabrett A M.Sub-repeat sequences in the ribosomal intergenci regions of Veticillium albo-atrum and V.dahliae[J].Mycol Res,1995, 99(3):257-266.

[4] 朱有勇.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及其分子指纹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88,31(3):56-61.

[5] 田新莉,李晖,赵宗胜,等.新疆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类型的RAPD指纹分析[J].棉花学报,2001,l3(6):346-350.

[6] 张绪振,张树琴,陈吉棣,等.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种”的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1981,11(3):13-18.

[7] 宋晓轩,朱荷琴,郭金城.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安阳菌株致病力分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7, 30(1):13-l8.

[8]陆家云,佘长夫,鞠理红,等.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分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3,4(1):36-43.

[9]吴献忠,李风玲,郑长英,等.山东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J].植物保护,1995,21(6):2-5.

[10]马峙英,王省芬,张桂寅,等.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的研究[J].棉花学报,1997,9(1):15-20.

[11]杨新美.植物生态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0:152-156.

[12]吉贞芳,许爱玲,张爱莲,等.落叶型黄萎病在山西的发生及其防治[J].中国棉花,2002,29(11):37-38.

[13]朱荷琴,宋晓轩,孙君灵,等.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株致病类型变异研究[J].棉花学报,1999,11(6):312-317.

收稿日期:2014-11-18

基金项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青年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於春(1982-),男,安徽怀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程福如(1962-),男,安徽桐城人,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安徽棉花
摘棉花
棉花是花吗?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棉花
5.回声
快乐城的棉花糖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