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熙
2012年捷蓝航空机长在执行航班任务时突然情绪失控,以及2014年马航MH370航班失联,都引发了人们对现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担忧。
人的因素作为保障航空安全和效率的关键,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作为安全敏感岗位,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保证航空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有调查表明,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一般成人,但对公众来说,飞行员心理出现问题的情况并非绝无仅有。追踪事故数据的航班安全网络统计,自1982年以来,发生了5起由航空公司飞行员蓄意导致的坠机事故,造成422人死亡。
对于飞行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面临着两大挑战:第一,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与航空公司管理、个人生活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国际上不少航空公司仅在招聘飞行员时进行心理健康的甄别,一旦飞行员被录用,航空公司就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这种一劳永逸式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不排除原本心理健康的飞行员因为家庭纠纷、亲人病故等,出现心理异常的苗头。第二,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涉及隐私,并非所有的飞行员都会主动公开,更何况公开后还要面临被停飞的风险。
考虑到心理健康对飞行安全意义重大,民航管理部门和航空公司在这个问题上“宜疏不宜堵”。首先,不是每个人都有直面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的勇气,民航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措施促进飞行员公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例如,美国FAA2010年取消了一项长达70年的有关飞行员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禁令;澳大利亚也规定,如果飞行员服用抗抑郁药物并满足特定标准,飞行员可以继续飞行。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国家的民航部门扔会将这些飞行员停飞,直到他们的状况好转。
其次,航空公司应该在飞行员的年度体检或大型体检中加入心理健康测试。一般来说,航空公司会根据飞行员年龄不同每年或每半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但却很少进行心理健康普查。这种普查能够发现有心理异常“苗头”的个案,从而对他们进行访谈,并提早进行预防和干预。同时,心理健康普查对航空公司的管理、运行排班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如果飞行员普遍疲劳程度很高,那么航空公司应该思考是不是排班有问题。
最后,航空公司要主动出击,邀请心理学专家对飞行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其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正所谓“求医不如求己”,随着飞行员对心理健康了解的加深,自然能够更早地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更好地排解压力、处理负面情绪,传递积极、阳光的正能量。大连航空就邀请民航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对飞行员团体进行过心理健康的辅导,而且从参与者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但是,心理学工作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有长期稳定地坚持下去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