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兰芳
【摘 要】
“对话”并不是阅读教学的“专利”,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运用“对话”策略。该文结合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从观察,与真实生活“对话”;阅读,与优秀文本“对话”;写作,与自我心灵“对话”三个方面让“对话”走进作文课堂作了探讨,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写、容易写、喜爱写。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写作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但如果把“对话”看作仅是阅读教学的“专利”那就有失偏颇了。其实,较之其他教学活动,作文教学中对“对话”的渴求应该更为强烈,因为就作文本身特点而言,其本质就是写作人带着各种不同的情感与世界、万物、他人以至是自我的心灵进行精神交往和生命对话。
一、观察,与真实生活“对话”
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2]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关键就在于教师怎么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素材。我们要充分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身边多姿多彩的生活,通过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去敏锐地捕捉写作素材,引触写作的灵感和激情。
当然,一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就如放学,考了好成绩的同学会十分迫切地期待回家,期待将喜讯早一点告诉父母;考得不好的同学心情却如同日落一样低沉,甚至会埋怨怎么这么快就放学了。再如写同一个老师,有些同学能写得真实感人,有些则写得枯燥无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会观察生活,是否会发现生活细节中的美。
事实上,学生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优良习惯等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选择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东西去鼓励学生观察,并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分析的思路,进而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教师通过不断训练,逐步使学生学会独立观察、独立分析,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主要是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对同一种事物,同一件事情,学会多换几个角度思考。两个孩子一起去秋游,结果截然不同。一个说真倒霉,一整天闷闷不乐,没一个地方是好玩的;另一个则说,正好,可以走出学校,走出书本,亲近大自然。结果第二个孩子一整天都高高兴兴。
只有真正学会与生活“对话”,我们才能用心灵彻悟即便是一棵大树浓荫覆蔽下生长出来的纤细的小草,也会从心底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对阳光的渴求,否则,即使再有意思的事情放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
二、阅读,与优秀文本“对话”
新课标明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是主动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也是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过程,更是吸纳精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与优秀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实现新课标“多读多写多积累”的目标。
1.积累语言素材
很多学生作文的语句不够规范,词汇也不丰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与教材及其他的优秀文本进行“对话”,指导学生积累词汇、句子,达到丰富学生写作语言,规范学生语言表达的目的。笔者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朗读和背诵是积累语言素材的有效手段。
“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规定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读得多了,印象就深刻了,写作时的素材也就丰富了。我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大量反复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书读到烂熟于胸,形成了足够的积累,才可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另外,朗读和背诵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丰富和规范学生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外读物中也有大量的名篇佳作,反复朗读和背诵,学生就能逐步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布局的合理、用词的准确,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并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写好作文打下扎实的功底。
2.积累语感经验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能力,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这样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3]
语感能力的提高不但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起重要作用,而且为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语感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大量语言素材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语言实践活动。这两者相辅相成,有了大量积累的语言素材,才能进行语言实践;只有坚持语言实践,语言素材的积累才会越来越丰富。比如,学龄前的儿童之所以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不断学习大人说话,在头脑中积累了一些语言素材的缘故,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充实。初中学生也要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不断积累、提高语感经验。只有将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充分有效地进行“对话”,积累语言素材、语感经验,才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实现听说读写的相互促进。
三、写作,与自我心灵“对话”
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学生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就要在头脑里与自我的心灵“对话”,经过选择、整理、加工,最后才能落笔成文。与自我心灵的“对话”过程必须是作者发自内心需求的“我要作文”积极状态,决不再是“要我作文”的消极写作状态。在作文练习中,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写”的意识与能力非常重要,“自主写”就是“我的作文我做主”,主张“我”有能力自主立意、自主选材、自主构思、自主表达,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
同时,教师更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带着欣赏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而不是以文学创作的要求,以成人化、挑剔式的眼光去评判,甚至把教师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我们要学会不过多的介入与限制,让学生的“我”在作文中真正成为自己的“我”。这样,我们就能读出孩子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感受到的是孩子的真情实感,进而也能欣赏到孩子自由的表达,甚至是有创意的表达。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拟题与选材进行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