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菊燕 夏伍华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域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梁湖水磨年糕生产历史悠久,因其色白如玉、晶莹剔透、糯软光滑独树一帜,驰名海外。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它不仅是一个地方的特产,更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将习作与乡土生活融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调查、访问、思考、想象,在挖掘年糕文化的过程中,“我手写我心”,积淀情感,提升综合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梁湖水磨年糕的制作工艺和糕塑技艺,感受梁湖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在描写梁湖水磨年糕的过程中做到写物有特点,物中有情感,想象有个性,提高写作综合能力。
3.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和善写乐改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注家乡特产,聚焦水磨年糕
1.看一看。
师:同学们,我们梁湖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瞧——(配乐课件出示图片:梁湖水磨年糕、华山村的莲藕、江山的茶叶、潘窑杨梅、皂李湖的鱼虾……)
(生观看课件,根据课件内容大声说出家乡的特产。)
2.说一说。
师:你最喜欢哪种特产?为什么?
生1:我喜欢潘窑杨梅,因为潘窑杨梅个儿大,味道甜,让人垂涎欲滴。
生2:我喜欢梁湖年糕,因为梁湖年糕光滑细嫩,柔软可口。
生3:我喜欢皂李湖的鱼,因为皂李湖的鱼营养丰富、肉质鲜美。
生4:我也喜欢梁湖年糕,过年了,我们天天吃梁湖年糕。
师:这节课,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梁湖最有名的特产——水磨年糕。(课件出示图片)
【点评:教师抛出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特产,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并聚焦梁湖水磨年糕,为本课教学作铺垫。】
二、追溯历史,感受年糕魅力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分组去完成梁湖水磨年糕调查表,这节课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调查成果。(课件出示调查表)
师:先请年糕故事组汇报跟年糕有关的故事。
生1:我从爷爷那里知道了陈培基发明水磨年糕制作方法的故事。据说原来的年糕是用干粉和水拌和,再用锅蒸熟,看起来色泽灰暗,吃起来口感粗糙,十分不好吃。后来到了清光绪年间,梁湖洪山湖有个叫陈培基的农民,有一天,他去买豆腐,看见了豆腐师傅做豆腐的过程,脑中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年糕按照豆腐的做法来做,会不会好吃一点呢?他赶紧回到家里,按照豆腐的做法做了起来。他先把米用水浸透,然后水磨,做成水磨年糕。用这种方法做成的年糕,细白柔软,吃起来美味可口。他在绍兴挂出“梁湖陈协卿上白水磨年糕店”的牌子,顾客盈门,水磨年糕从此出名。
师:陈培基,了不起!
生2:我从网上查到了梁湖水磨年糕成为清朝贡品的故事。相传,在晚清时期有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他叫王文韶。他是光绪年间的大“宰相”,手握大权,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祖籍在上虞梁湖。王文韶每年清明节祭祖来华山村,总会带上本地特产梁湖水磨年糕进宫,慈禧太后见到这色白如玉、晶莹剔透的年糕后,忍不住品尝了一下,尝后发现年糕香醇可口、糯软光滑,便赞叹不已。这样一来,梁湖水磨年糕便成了朝廷贡品,声名远扬。
师:梁湖年糕还是清朝的朝廷贡品,你调查得很仔细!
【点评:教师让学生调查了解年糕的历史故事,深入挖掘梁湖年糕文化的历史积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年糕文化,激发自豪之情。】
三、了解制作工艺,走近水磨年糕
1.了解年糕传统制作步骤。
师:这么受欢迎的梁湖水磨年糕是怎么制作的呢?请年糕制作方法组为大家来介绍传统年糕的制作方法。
生:我问了邻居爷爷,知道了以前的年糕是手工制作的。首先在一个大缸里,把我们梁湖特有的“泥鳅粳米”用水质清亮的皂李湖、洪山湖水洗干净、浸透,然后把浸涨的大米加水在石磨上磨成糨糊状,压榨成粉饼,蒸熟成糕花。把糕花倒进石臼里,举起粗大的木碓“搡臼”,一下一下,乳白色的糕花翻着跟头,变得又韧又糯。搡捣后的年糕,还要在铺板上使劲揉压,一条普通的年糕就制成了。
师:现在大家知道传统年糕的制作方法了吧?小组内交流
一下。
(生小组交流)
2.认识传统制作工具。
师:大家认识这些传统手工年糕的制作工具吗?(课件出示图片:缸)
生:缸。
师:你知道缸有什么作用?
生1:搡臼的。
生2:不对,缸是用来浸泡大米的。
(师课件出示图片:石磨)
生:这个在我们村口现在还摆着,叫石磨。
师:石磨有什么作用?
生:磨浆的。
师:是啊,大米就是在石磨中加水磨成浆的。
(师课件出示图片:蒸笼)
师:这是什么,它又有什么作用?
生:这是蒸笼,我听奶奶说,蒸笼是用来蒸糕花的。
(师课件出示图片:石臼、
木碓)
生:我知道这是最重要的两个工具,叫石臼和木碓,这两个工具需要组合在一起使用。
3.体验“搡臼”。
师:“搡臼”是搡年糕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谁知道年糕是怎么搡的?
生:这是我爸爸星期天制作的木碓,我为大家示范一下怎么搡年糕。
(生上台模仿搡年糕的动作,其余学生跃跃欲试。)
师:让我们全班一起来“搡”年糕。
(生快乐地模仿“搡”年糕)
师:其实,“搡臼”是很累的一个力气活,光木碓就很重,马烨同学特意从爷爷家找来一个过去搡年糕用过的木碓,谁再来试试“搡臼”?
生1(尴尬地):木碓太重了,我举不起来。
师:我们请力气最大的同学试着“搡”一下?什么感觉?
生2(搡了三下,涨得满脸通红):木碓很重,手臂酸酸的。
师:短短的一二分钟,我们就觉得胳膊酸了。可是,过去的人们在“搡臼”的时候往往要花上半个多小时才能将一臼年糕搡好,尤其是后面,随着糕花变得越来越粘,越搡越费力,要不断地换人,但人们的脸上还是洋溢着欢笑。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觉得梁湖人民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生2:我想说:梁湖人民真勤劳!
(师板书:勤劳)
4.了解年糕现代制作工艺。
师:现在,聪明的梁湖人民结合传统水磨年糕的做法,将比较费时、费力的步骤用机器代替人力,大大提高了年糕的产量。让我们跟随小导游沈雨桑的脚步,去张泽郎同学家的年糕厂看看!(课件播放录像《忆家乡,醉忆是年糕》中机器加工的部分)
师:过去,我们要花几天时间,才能完成一臼年糕的制作。现在,在浸泡好粳米后,短短的一天,机器就能生产大量年糕。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生1:我想说:梁湖人民真聪明!
生2:我想说:梁湖人民真是充满了智慧!用机器代替人力,大大提高了年糕产量!
(师板书:智慧)
师:从这里加工好的梁湖水磨年糕走入了超市的货架,走上了百姓的餐桌。
【点评:教师通过看、闻、尝等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年糕的特点。通过小组汇报,让学生清晰全面地了解年糕的制作过程,感受梁湖人民的勤劳智慧,为下面写作铺垫,点燃学生的文思。】
四、有滋有味品年糕,巧手制作“糕老虎”
1.看、闻、尝年糕,说吃法。
师:刚才,老师特意从这家年糕厂买来一些水磨年糕。看一看,梁湖水磨年糕颜色怎样?
生:色白如玉,晶莹剔透。
师:闻一闻,什么气味?
生:有一股淡淡的米香,香喷喷的。
师:尝一尝,口感怎样?
生:很柔软,很光滑。
师:年糕的吃法花样繁多。
你知道有哪些吃法?
生1:年糕可以炒着吃,有青菜炒年糕,梭子蟹炒年糕。
师:还有其他吃法吗?
生2:我吃过尖椒牛柳炒年糕和韭菜炒年糕。
生3:年糕可以下汤吃,咸的有紫菜年糕汤,甜的有红枣酒酿年糕羹。
生4:年糕还可以爆年糕片,香香脆脆。
2.介绍“糕老虎”。
师:梁湖年糕不仅好吃,而且好玩!在梁湖,有一项令人叫绝的手艺,叫作“糕老虎”。请糕老虎组为大家介绍“糕老虎”。
生1:由于梁湖水磨年糕具有软、糯等特点,因此它最适宜做“糕老虎”。
生2:“糕老虎”不是用年糕做的老虎,而是用年糕做的各种飞禽走兽、花草人物。
生3:我知道年糕可以做成十二生肖。
师(出示一组图片):老师也找来一些“糕老虎”的图片,让我们欣赏一下。
生4:这是我妈妈让年糕师傅做的小猪,瞧,它胖乎乎的,挺可爱吧?
师:作为小梁湖人,你们会做“糕老虎”吗?让我们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师课件出示制作要点:
1.手法要快。2.可以采用捏、切、割、剪、嵌等方法。3.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
师:知道为什么手法要快吗?
生:因为制作慢了,年糕就凉了,硬了,不能做“糕老虎”了。
师:是的,揉搓的时候,不要在桌子上揉搓,第一,这样年糕很容易凉掉;第二,不卫生。其实制作好的糕老虎带回家蒸一蒸,还能吃,可以直接用干净的手搓。
3.制作“糕老虎”。
(师播放音乐,巡视指导,生制作。)
4.展示作品,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介绍。
【点评:教师让学生现场体验糕塑制作,学生的习作体验会更生动、丰富、真实。】
五、你我赞年糕,乡音诵童谣
师:梁湖年糕香软糯滑,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乡土气息浓郁的童谣。请年糕童谣组来汇报一下他们收集到的童谣,可以用我们的家乡话来念一念。
生1:年糕甜甜,年糕香香。猫儿想吃,狗儿想抢。别急别急,摆在桌上。全家到齐,长辈先尝。
师: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我们请全班女生念一念。
生2:草籽炒年糕,吃得到余姚;荠菜炒年糕,灶司菩萨要馋唠;泡饭烧年糕,到夜肚皮勿会饿;鸡蛋下年糕,毛脚女婿待遇高。
师:用我们的家乡话念童谣,真有味道!
生3: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些;盐蘸蘸,少吃些;酱油蘸蘸吃半块。
师:听到这个童谣,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小时候就是念着这样的童谣,吃着美味的年糕,真是怀念啊!
生4:捏团年糕似老虎,蒸笼里头跳又跳。热罗罗来香喷喷,白胖胖来黏糊糊。酱儿蘸蘸扭吃头,盐儿蘸蘸扭吃头,糖儿蘸蘸讨添头。肚儿拍拍打个嗝,阿公乐得哈哈笑,小狗边上汪汪叫。
师:这些童谣真顺口,让我们用快板来念一念。
(师生齐念童谣)
师:这小小的年糕,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给梁湖人民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点评:传唱童谣,学生体验了挖掘传统文化的快乐。更为学生创编童谣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第二课时
一、笔墨年糕,“我手写我心”
师:上节课,我们分组调查了解了梁湖水磨年糕的故事、制作方法、“糕老虎”和年糕童谣。这节课,让我们来写一写梁湖水磨年糕。
二、丰富内容,尽情感受年糕
1.确定内容,整体构思。小组讨论,比一比谁谈得准确、新颖、丰富、有序。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记录员整理记录。师巡视了解情况。
3.各小组派代表小组在班内发言交流。
生1:我们组对年糕的制作方法特别感兴趣,年糕就像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决定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介绍。从糕米的浸泡开始入手写,逐一介绍磨粉、榨干水分、将糕粉蒸熟成糕花、在石臼中搡打,最后揉搓成型等各个步骤。重点是写搡打这个环节。
师:想好怎么把搡打这个环节写具体了吗?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可以展开想象,具体描写人们搡打年糕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等。
生2:因为我们生活在梁湖,每到过年,总有机会见到人们排着长队,去做机器水磨年糕,所以我们组选择介绍的是现代水磨年糕的制作。现在人们做年糕,只要把米倒进磨粉机里,将米带水一起磨,就能磨出米浆。将米浆灌入袋中后进行压榨,然后把榨干的粉倒进蒸笼里蒸,蒸熟后便成了糕花,再将糕花放到年糕机上加工一下。加工出来的年糕是长长的,连在一起的,需要用机器上的剪刀把年糕剪成一段一段的,这就成了平时我们所吃的年糕。
师:描述准确,有条理。
生3:年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组挑选的都是生活中跟年糕有关的故事。我以“酸”“甜”“苦”“辣”为主线,串起了我与年糕的一连串小故事。
师:选材源于生活,思维也很独特。
生4:我们组最喜欢年糕童谣了,这是我创作的一首童谣:
梁湖年糕工艺巧,
水磨糯软味道好。
泥鳅粳米作原料,
颗颗白米像珠宝。
勤劳人民齐创造,
百姓生活年年高。
师:读起来朗朗上口。
【点评:尽情畅谈感受梁湖水磨年糕,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唤起了生活经验,展开了想象,丰富了内容,积累了语言材料。】
三、自主创意,激情畅写年糕
师:梁湖水磨年糕这么有名,我们都为此感到骄傲,让我们把对它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吧。
(生有序描写)
【点评:生活是习作之源,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题材,可以让学生享受到习作的快乐。】
四、评改完善,享受年糕美文
师:同学们很快就写下了梁湖水磨年糕,请大家为自己鼓掌!现在大家相互读文评改,完善习作,分享习作成功的快乐。
(四人小组互读互批习作)
师:在互读互批中,大家要注意对感觉优美的词句画波浪线,并在组内进行分享。对读不通、意思不清的词句画横线,同时批注上修改建议。
(生完善自己的习作。师出示评价标准:语句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创意,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
(师范读优秀习作)
【点评:把评改权交给学生,是为了满足学生自我培养习作能力的需求。让学生调动起自己积累的知识来评改别人的习作,体验到展示自己才能的快乐,同时收获别人对自己习作的评价。】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梁湖镇中心小学/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