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洲
【摘要】继五代两宋之后,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又一高峰,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山水画变两宋之重理、气局宏大为尚意、意蕴绵长,除了因为艺术自身规律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密不可分的。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元代山水画创作思想的改变;第二是山水画家成分的改变;第三是地域和师法对象的改变。元代山水画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审美观念和意境的创造上有了新的突破,皴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图式文化构成的意象上也较前代有所不同。本文就此内容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画家,力求能够深入地探查这个时代山水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这个过程中所能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元代;山水画;笔墨;风格;意蕴
绪论
中国绘画自明代开始有了画派之分,而在元代之前,这一概念是模糊的。本文为了更加清晰地梳理出元代山水画画风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故而简明的条分缕析,将主要师法董源、巨然画风,主要师法李成、郭熙画风以及主要师法马远、夏圭画风的山水画流派进行了分门别类地论述。另外,“元四家”虽然以师法董、巨为主,但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对他们的画风加以特别的叙述和分析。
一、师法董、巨——自立门户
多元化是董、巨一派的绘画风格发展到元代的一个趋势。相对保守的有赵孟頫、高克恭,笔墨奔放、不拘成法的有方从义,又如黄公望的通灵松秀,吴镇、王蒙的繁笔与湿墨,倪瓒的清远俊逸,等等,每一家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赵孟頫的绘画面貌广、范围大,人物、鞍马、山水、书法皆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罕有的、全方位发展的大家。设色小青绿兼水墨浅绛是他的山水画比较典型的画风,代表性的作品是《鹊华秋色图》,该图描写了济南东北的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采用平远似的章法构图,图中平川洲渚,江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两山突起,遥遥相对。画家笔法写意,脱去密皴精勾之习,画出树木山石,而后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树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以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学董源而又有创新之意。赵氏的《水村图》则是一幅水墨画手卷,描绘了江南山村水乡的平远小景,为其得意之笔。该图虽与《鹊华秋色图》的创作时间相差无几,但其更具有元代山水画萧、疏、淡、远的典型特征,更多地融入了己法,具备了新颖的面貌。在技巧与风格上,此画已然超越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师董源、巨然的传统规范,变董、巨的披麻繁复积聚的手法为用笔枯干、苍润、简淡而平和;皴法线条亦清晰明朗、变化多端,全图皆以书法笔意的手法完成,通过画面,描绘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外,赵孟頫师法李、郭的作品有《双松平远图》《江村渔乐图》等,但是他又能够自出己意,突破李、郭窠臼。赵孟頫悠远苍茫、出尘脱俗的画风对后来的“元四家”,乃至后世的明清画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也不单是“元代画坛领袖”,而且是由唐宋风格的山水向明清风格的山水转变的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高克恭是艺术造诣精绝的文人画家,他的山水画初学“二米”,后学董、李笔法,专取写意气韵,在画法上去董、巨之繁,融合“二米”的晕染而强其骨,形成了自己气势苍润、雄厚浑茫的风格特色。《云横秀岭图》是他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图画面中部主峰矗立,远处层峦高岭,雄伟挺拔,其间烟云缭绕,树木时隐时现;画面下部则林木茂密,坡石起伏错落,有小溪与河水由远及近缓缓流过,几间茅舍、草亭掩映于林木之中,令人遐想不已。全图运用董、巨笔法,凝重、墨色淋漓,兼以“二米”之法层层点染,使得画面气势雄伟而又清旷幽邃,别有一番韵致。高克恭的山水画,大多云烟渲染,春云轻而薄,夏云厚而重,十分善于表现云烟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这在元代山水画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后人记载的他的作品名录里,如《春山欲雨图》《春山白云图》等,也可看出他对表现烟云的偏好。
董、巨一派自赵、高之后,发展到方从义则变得姿肆放逸。方从义本为放达浪漫之士,不喜谈论时事而独好丹青,他善画,其画以水墨为主,辅以简单的设色,画风潇洒,不拘于形,无尘俗之气,有方外之至,以“幽”为其画特色。方从义初师董、巨,参拟“二米”,后又学赵、高之法,都能自出胸臆,所谓“丘壑内营”是矣。他的绘画风貌在他主要的代表性作品《神岳琼林图》《武夷放棹图》等中都有较全面的展现。
此外,其他师法董、巨的山水画家,如陈琳、赵雍等,也大都受赵、高和“元四家”的影响。董、巨一派在如此众多的山水画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元代最终成为了山水画坛的主流,并完整呈现了元代山水画变革的面貌。
二、师法李、郭——影响深远
在宋代有着巨大影响的李成、郭熙的山水画,至元代已呈日薄西山之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变迁,当时的文人已然没有了描绘壮阔山河的心境;二则是因艺术规律自身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而变,又加之后世师法李、郭的画家在才情上的不足,就更加难望其项背了。元代李、郭一派的画家主要有曹知白、朱德润、姚廷美等,他们虽然各有所长,但大多为成法所囿,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另外,赵孟頫及其儿子赵雍也在局部的画法上对李、郭有所参照。
曹知白是师法李、郭一派山水画家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他是浙西一带有名的富豪文士,喜交结,爱读书,尤善画山水。他的山水画有两种面貌,其一即为早期师法李、郭的作品,如《双松图》《寒林图》等,勾皴点染,置杂树枯木于坡石之间,笔墨粗略而显丰腴,仍留有较重的李、郭痕迹;其二则有了显著的变化,他后来的作品虽然尚有前贤遗影,但已基本上确立了自家面目,用笔施墨,讲究细、淡、枯、疏,富于简净苍秀的意蕴,已然与元画的总体风貌大致相融共通,具备了时代的特征。《群峰雪霁图》《溪水泛艇图》等是他晚期的代表作品。
三、马、夏的传承与界画的发展
马、夏山水流派在南宋时可谓盛极,但随着南宋政权被异族颠覆,马、夏一派也失去了往日占据绝对优势的主流地位,这种一落千丈的情形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为少见的,而究其原因,则为士人之心境随时代变迁而亦有不同的缘故。在北方半壁江山沦陷,异族侵略与骚扰不断的南宋王朝,文人、士大夫们将自己满腔悲愤和奋发图强的志向反映在了画作中,益见简括、雄壮,有刚强劲拔之势;而至元代,鸟覆危巢,士人们已无望回天,他们的心境也普遍由“兼济天下”转而为“独善其身”,而阳刚外拓的马、夏山水流派,则因不能符合士人们此时的普遍心境,逐渐式微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马、夏一派在元代并没有消亡,仍然有一些代表性的画家,如孙君泽、陈君佐等。尽管元代和后世的画家、画评家对他们缺少关注,与之相关的史料记载也极为匮乏,但是通过研究、分析他们并不多的传世作品,我们还是能够对他们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就目前所知,孙君泽的作品尚有数张留存于国外,对其生平事迹,我们也知之甚少。《图绘宝鉴》记载“孙君泽,杭人,工山水人物,学马远、夏圭”,不过寥寥几句。再参看其作品《荷塘清夏图》,该图画法直接取法于马、夏,画中山石、树木都极类马远的表现方法,画风工致谨细,描绘了溪边的亭台楼榭,周围有高松竹林掩映其间,并有一定的情节性,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尽管如此,在当时整个社会时代的背景下,孙君泽的影响也仅能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整个马、夏山水流派直至明初才又有了一番新的境地,并直接影响了浙派绘画的发展。
界画是中国绘画中很具有特色的一个门类,因画家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描绘建筑而得名。它起源于晋代,至唐宋时技法已趋于成熟,涌现出了李思训、张择端等名家。元代界画继承宋代的传统,但在精细工巧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夏永、李容瑾、孙君泽等都是绘画功力精湛、以界画创作见长的优秀画家,然而,元代也是文人画迅速发展的时期,文人们抱着不仕元的气节,隐迹山林、寄情书画,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创作原则,而以工笔严谨、造型准确为创作宗旨的界画,又因其缺乏笔墨神韵,极费精力,被认为是有匠人所为之嫌,从而遭到排斥,画家急剧减少,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
四、元四家——各成风貌
崛起于元代中后期的“元四家”,最能代表元代山水画风面貌,他们的画风虽各具特点,但主要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深受赵孟頫影响,重笔墨、尚意趣,再结合书法诗文,又以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他们也是当时最典型的文人画家代表,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当时画坛的精神指向。
“元四家”中以黄公望年龄最长,他得到舅舅赵孟頫的传授,又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长,最先在画风上成熟起来,并间接的对其他三家的创作有所影响,被推为“元代四大家之冠”,是元代画风转变的一个关钮。黄公望的山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其画风又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到了晚年,他又卧青心,望白云,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体悟,形成了自己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的艺术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等,章法严谨而笔法松秀,给人内心一种清净冥明的体验与感受。其中,创作于他晚年的《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此图为长卷,采用大开大合的章法图式,画中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而辽远、雄秀而苍莽、简洁而清润。黄公望虽师出董、巨,却又超出董、巨,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中所创造的新法又推向一个高峰,并自出一格。元画的抒情性尽见于此卷,其特殊的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邹之麟题识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将《富春山居图》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亦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吴镇师法董源、巨然,善用湿墨,淋漓雄厚。他的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描绘江南山川,创造了平淡天真、沉郁苍莽的山水画风。如他的《渔父图》,取景于江南一带水乡,高树两本耸立湖畔,树下置一茅棚,有小径穿越敞棚直达湖边,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拂,对江平沙曲岸,远岫遥岑,更远处一峦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叶,渔父舟中垂钓,水波涟漪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情意。画用湿墨勾勒山石轮廓,略加皴擦,复湿墨渲染,再以浓墨点苔,水墨圆浑苍润,笔法凝练坚实,意境幽深。虽师法巨然,而又能变巨然的淡墨轻岚为沉郁雄厚,给人以内力弥发,不着痕迹之感,是一帧风情闲逸、清光宜人的佳作。
王蒙的山水画受其外祖父赵孟頫的影响,又师法董源、巨然等人,而自成面目。他善画江南林木丰茂的景色,喜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写景稠密、充实、富有层次变化;其用笔老辣朴实,笔墨功力深厚;构图喜欢满满当当,多布重山复水之局,撑足纸面。此外,他的画色彩对比强烈,对色彩的大胆使用使他迥异于其他的文人画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曰:“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评价可谓很高。在元四家中,他的作品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青卞隐居图》是王蒙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并渲染了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这幅作品集中体现了王蒙综合运用前代画家之法,创造出的线繁点密,郁然深秀的新风格,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天下第一”的山水画。
倪瓒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他性情清高孤傲,擅画山水、墨竹、木石等。其山水师法董、荆、关、李,并受赵孟頫的影响,又加以发展,画法简约、疏淡,格调清润天真。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其用笔变中锋为侧锋,以枯笔干墨作皴,名为折带皴。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情感,表现画者“胸中逸气”,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有很大影响。他存世的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等,大都构图简练,多为一水隔两岸的图式,如他的《六君子图》即为此类典型。该图写江南秋色,淡墨干皴层层写去,落笔简洁疏放,似实还虚。近景、远景之间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整个画面除了山石树木以及暗示的水域和题文之外,其他无一物,气象萧疏,近乎荒凉。坡陀上的六种树木,疏密掩映,姿势挺拔,其所具有的象征性意味与全图给人带来的静谧、空旷、萧索、荒寒的感受,一起构成了倪瓒独特的山水画品格。
元代因其复杂的民族矛盾,造成了特有的文化背景。“元四家”均为江浙一带人,都生活在元末,正值社会更为动乱之际,尽管他们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他们继往开来,又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