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
一晃眼在广西已是第七个年头了。
我对“夜”的研究最初是来源于一次桂林的写生,当时我们住在一个几乎没什么人烟的小岛,整日神仙般的,吃着土鸡土鸭,欢乐无忧,只管画画。
一天饭后,导师与我们几个同学结伴散步,从入住的小店里出来才知道天色已晚。夜晚,小岛上的村道是一片漆黑。桂林的山环绕四周,一个个黑黑有如怪兽的头,周围有数不清的未知,没有声响,我们只能带着一种小窃喜和小恐惧一路前行,路上留下了我们谈笑的声音。偶尔一两辆摩托路过,喇叭声和车灯都“哗”一下划破黑暗。夜晚的菜地伸手不见五指,用手机一照,路边的野花野草投影到菜地里,张牙舞爪的很美丽。我也就是在那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单纯黑白也可以这样有魅力。在黑暗中,随便一点点光亮都是吸引人眼球的,譬如一个橘红的烟头,村庄里透出的光,漫天的繁星,又或者,是那一轮出乎意料的黄色月亮!那被山挡住一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味儿,至今会经常爬入我的梦中。我们看着它由黄变白,由人间至天上,当时在场的无一不惊叹它的美丽。从那时候开始,“夜”这个创作主题在我心底悄然萌芽。
回到学校后,我又回到了“大都市”的氛围中,身边早没有了乡村里浓得化不开的寂静。我回想着那些个有着繁星点点的住在深山老林的夜晚,对比着白天与夜晚之间的变化,记起农田上的老牛,和老农肩上的锄头与田地——这些物象在我脑子里快速切换,仿佛融成一体……我凭着记忆绘画。慢慢地,心里似乎只剩某种说不出的情怀,已经记不起我走过多少段山路,路过多少片菜地,但奇怪的是,我似乎忘记但那种情怀却清晰可见。它似乎在我的画面上游走得越来越自如。一切像来得不费吹灰之力,水到渠成。
我对这个系列的创作最先是寄情于水墨,然后从水墨中慢慢延伸至油画。从最先单纯把水墨的墨渍感转移成油画,到后来慢慢改进,学会在保留水墨状痕迹的基础上,加入属于油画的肌理。因此,“夜”这个系列中,至今多多少少总是保留有“水墨味儿”。
由于对“夜”黑色神秘的喜爱,我变得开始喜欢观察夜,喜欢在混沌一片的夜色中,看轮廓模糊的房子与树,看变幻的月和寥寥的灯。后来,由于我住的地方换到了市郊,我像是又得到了心灵上的平静一样,夜晚散步更是成为必不可少的享受。这一时期,我的创作题材也渐渐变广,由原先的田园,到我身边的生活中的花草、庙会、老屋、归鸟等。
我是个好活在回忆中的人儿。我喜欢在画面上天马行空地画我经历过的,特别是儿时的事儿。我的儿时有一段合唱团经历,具体哪年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候汇报演出大多选在晚上,而且都是下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演出前,所有的“小演员”被笼上了车,车一发动便往乌漆墨黑的世界里开了去,孩童对这种黑暗自然是充满好奇又有点恐惧的。演出是村里那日最热闹的事儿了,小小的舞台自然是全村最亮的地方,其他的村庄角落都显得落寞的暗。我们,扎着小羊角辫,化着与我们年龄并不相衬的妆,穿着几乎一致的服装认真地、一板一眼地演唱着……是这样的回忆促使我画出以“儿童合唱团”为主题的创作。在这个创作中,我用一个白色的小女孩形象进行不断复制,来表达合唱团服装一致、表情统一的特点,再罩上薄薄的黑,让一切显得朦胧,像梦一样,悠远而带点触不到往日的哀伤。
我不是一个严肃的人。对于画画这一件事儿,我也只当是一件有趣的、可以表达我想法的事儿在做。我觉得,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在画面上实现的,现实中没有的、心中想要的、回不去的、记忆中的,都通通可以在画面中得到。暂且说自己是一个不现实的人吧,但最起码,我对此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