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元到612亿元:我们得到哪些启发?

2015-04-29 10:47
中国自行车 2015年11期
关键词:企业

1993年,他揣着400元到深圳,出了车站,身上仅剩10元钱。他一度流落街头,以捡废铜烂铁为生。然而,2015年的他,已经身价超612亿,排名世界富豪榜第125名。他是谁,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农村小伙

1970年,王文银出身演艺安徽省河湾村,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发誓要干出一番事业,出人投地。

1990年,刚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上海工作,每个月工资在有近400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是相当客观的收入。然而,朝九晚五的生活并不是血液里就充满挑战精神的王文银所需要的。

1992年,22岁的他选择去深圳。那里是创业者的天堂。90年代初期的深圳市,远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却已经是一块充满着无数人创业激情的热土,许多人带着简单的行囊,怀揣创业的梦想奔向深圳。当时的王文银,他的行李只有一个牛仔包,包里就装着衣服和一个梦。身上揣着400块钱,到了深圳就剩下了10块钱!

这10块钱,王文银花了三天。没地方住,就睡在水泥管子里。

他是一个曾被开除的工厂员工

幸运的是,他找到一份在灯泡厂的工作,月薪3千,手下有800个女工。当时,用于灯泡的钨丝极细,需要女工压接到灯泡里去,很多人眼睛疲劳到流血。王文银因此带领工人罢工,结果罢工参与者全被老板开除。

王文银只好将自己的薪水分给众人。他一度流落街头,和工友们以捡拾废铜烂铁为生。

从仓库管理员到总助,他仅用一年时间

执拗的王文银每天拿着高中文凭去找工作。王文银说:“我没拿大学文凭去应聘,而是用高中文凭。应聘的是中下层岗位,直到现在我还认为,要建立自己的事业一定要从基层干起。”

一个星期后,王文银如愿以偿了。他进入了一家叫恒都的港资企业工作,职务是仓库保管员。有了工作,王文银租了间只有3㎡的小屋,只能放下一床被子。房子还漏水,有一天下雨,下班回来的他实在太累,倒头便睡,一觉醒来时,水已经淹到了肩膀。

好好的白领不做,却要到深圳去做一名仓库管理员。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都不理解。可就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岗位上,王文银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天份。

管理仓库,要和各种物料打交道。对于恒都这样的电线插头生产厂,缆线、插头、连接件,足有几千种,所涉及的物料编码也就有几千种。王文银竟然把这些编码全都记在了脑子里。“像高考一样,用心去记,一周就记住了。”王文银说得很轻松。

不需要查阅资料,几千个物料编码张口就来,王文银成了香港总部和制造部门最受欢迎的仓库保管员。“包括香港那边打电话来问物料,只问我一个。”

比《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情节还要传奇,王文银这个“史上最牛保管员”很快迎来了升职,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年时间,我从最底层的仓库管理员升到恒都总经理助理,连升七级!”说到最初的成功,王文银有些小小的得意。恒都公司的总裁曾经这样评价他:“大部分人营销时是撞墙立刻回头。而他如果撞到了墙,肯定会在墙上打个洞,然后将洞扩展成一扇门。”

凭自己的努力从最基层做起,王文银经历了一个企业从底层到高层的各种职务,历任营业部主管、厂长、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在赚到宝贵经验的同时,王文银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500万,就靠着这笔钱,我开始创业。”

“模拟失败试验”甄别人心

1997年,王文银投资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深圳携威电源线厂。

3年的企业经验让王文银受惠良多,对行业的熟悉,让王文银如鱼得水。不过,开始创业时,自己的人脉到底足不足?王文银心里没底,他想出了一个“怪招”。

“当时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我借此机会办了10桌酒宴,请的都是供应商和客户。事实上是想试验一下自己的人脉。人脉是资源,人脉创造机遇。中国有句古话:商道即人道。刚创业的时候,说实话,我对自己的人脉关系并没有多少把握。”

结果让王文银很惊喜,当天来了将近20桌客人。通过这个试验,王文银发现,自己已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人们是冲着他这个人去的,而不是冲着他从前在老公司的职务。

工厂上马了,王文银和工人一起加班加点,晚上就和衣睡在车间。第一个月,工厂就实现盈利;仅用3个月时间,工厂由月销售额2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达到规模化经营。

与创业之初相比,王文银接下来的发展堪称顺利,几乎每年都增加一个新工厂。可是,王文银又出了第二个“怪招”:模拟失败试验。“我总结了很多企业成败的经验,并将许多企业家失败的总结贴在我家的墙上。我总结的结果是,大部分企业是败在合作伙伴手中。”

为了甄别哪些合作厂商可以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王文银向外界宣称:下属的一个工厂将要倒闭了。当时这工厂大约欠供应商5000万元货款。“其实我已经准备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要还这些货款。消息传出后,各个供货商表现不一。有的立马翻脸不认人,上门逼债,喊打喊杀,大有不还钱就要你玩完的架势。而有些人就说:‘你欠的货款可以等你有钱的时候再还。通过这个试验,我看出了哪些供货商是值得同舟共济的。俗话说患难见真情,那些不逼债的供应商大多成为了我们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王文银说。

这些“患难见真情”的协作伙伴,最终成了王文银最忠实的盟友。

从500万到612乙,是一次又一次的逆势扩张

“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王文银甚至将这句话写进了2012年1月1日的笔记中。

王文银想得很远。他曾说,正威集团不该只做一个昙花一现的企业,而是要成为一个持续经营的百年企业。“如果没有战略眼光,正威集团也许仍会良性发展,但绝无今天的规模,更遑论冲击世界500强的梦想。”

20多年前,当选择创业的王文银因为没地方住睡水泥管的时候,会不会也曾经做过类似的梦,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可以断定的是,王文银不满足于目前现状的秉性以及他对市场的超常嗅觉,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做出疯狂的举动,成就事业的逆势扩张。

正威集团内部的宣传栏中,1995年-2000年被正威集团称为“正威一五”,这时候公司资产规模只有10亿元;2000年-2005年,被正威集团称为“正威二五”;从2005年-2010年,“正威三五”时资产已经达到1000亿元。如此惊人的发展业绩,显得令人难以置信。

从正威集团的成长史,可以看到王文银通常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而这种出牌的结果除了再次验证他的预判外,都带来不同寻常的丰厚回报。“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机遇,让我们实现了弯道超车。”他曾总结称,正威集团能有现在的规模,就因为在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全球金融风暴,这三次经济危机中成功布局,化“危”为“机”。

2003年赶上“非典”,企业纷纷放慢投资,此时的正威集团经过多年积累,已在电源线领域崭露头角,产品已经基本涵盖上下游产业链的绝大部分。但王文银并不满足,而是一反行业经验,先后买下了国内几座大的铜矿山、钨矿山。

这个疯狂举动一度遭到合作伙伴和家人的反对,因为在当时,电源线行业的产业链条一般只延伸到铜加工部分,而购买铜矿无异于一场有去无回的赌博。

事实证明,这些矿山虽然短期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但也让正威集团一举成为铜行业的最大“庄家”,完全超脱了常规层面的经营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王文银再次出手,将美国、欧洲的一些铜加工企业收入囊中,设立了日内瓦、美国、新加坡三个海外总部。

2005年,正威集团决策层了解到,在安徽铜陵有一个30万吨光亮铜线杆项目,但当地已经涌现出很多铜杆生产企业。王文银却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当时全国铜杆年需求量300万t,产量却只有100多万t,大部分企业都靠进口铜杆,国内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

随后,通过制定周密的投资方案,这一项目在2006年开始洽谈,当年即签约,随后一期开始动工。一期注册资金2.5亿港元,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年产30万t光亮铜线杆和15万t精密2.6铜线。

无论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个项目经过运营,其后不仅成为安徽的百亿企业,也让正威集团前进了一大步。

一次又一次逆势扩张,让王文银在2014年身价达612亿。2015年,王文银名列胡润中国百富榜第27位,身价超过京东集团刘强东。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