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太宗晚年政治失误的些许看法

2015-04-29 08:33许滟红
大观 2015年11期
关键词:唐太宗

摘要:贞观末期是唐太宗政治手段最受争议的时期,本文针对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失误抒写个人的一点看法。因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望请海涵。

关键词:唐太宗;贞观末期;政治失误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可谓是历史上一个大快人心的鼎盛时期。唐太宗不仅仅是统一了中国,使得各名族获得一统安定,还用宽大包容的政治手段有效的解决了几百上千年来的民族问题。更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让唐朝都城变成了世界的文化大都会。唐太宗的贡献已经不止局限于唐朝,甚至周边许多国家都主动推举唐太宗为“天可汗”。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政治伟人,为何在他晚年会出现历代帝王几乎都会犯的失误?

要说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失误,我们就不得不说高宗的继承经过。中国古代帝国一向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唐太宗也没例外。太宗原本立长子承乾为太子,但他同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四儿子李泰天资聪颖,喜欢文学。唐太宗对他喜爱有加,且唐朝当时推行德治,政府大力推行儒学,于是太宗鼓励支持李泰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招学士。这个举动就让李泰在不知不觉在朝廷中拥有了一群支持者,还有太宗对他的种种溺爱,再加上身边大臣的鼓吹煽动,使得李泰对皇位渐渐有了想法。而太子承乾也渐渐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日益累积的嫉妒终于在贞观十七年爆发。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不料事情败露,在太宗的保全下,承乾被判充军到黔州。这时本该立李泰为太子了,但唐太宗也深知要顾全大局,他明确对臣下说:“我若立泰,则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立泰,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于是乎,高宗李治就这样有点出乎意料的继承了王位。

唐高宗李治虽当上了太子,但说他应该是没有受过当帝王的培训,经验不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李治这个人生性怯懦,相对不够有水平去总揽朝中政事。唐太宗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立李治的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十八年,唐军出征焉耆,同年做好了进攻高丽的准备,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不幸还在途中得了重病。贞观二十年发各地兵出征突厥,贞观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则在东北打高丽、西北打龟兹、北方打突厥余部、西南打“松外诸蛮”,可谓是四线作战。此时的唐朝推行的是德政,正处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大浪潮中,唐太宗为何要如此劳民伤财,大动干戈。难道他不懂保存国力体恤百姓吗?难道他不懂打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劳民伤财吗?其实唐太宗比谁都懂,他打了那么多年仗怎么会不懂。而且当时的许多大臣包括长孙无忌也劝谏不要打仗,那为何唐太宗还要不惜重本甚至御驾亲征不幸染病也要去边境打仗?我认为他还是为了高宗李治。边境山高皇帝远,周边国家要骚扰唐朝,政府也拿他没办法。况且李治生性懦弱,唐太宗深刻理解这一点,他去远征其实是为将来的高宗打的。且不说战果如何,单看唐太宗在当时的影响力,加上亲自征战的威慑力,周边国家肯定是畏惧三分的!这就为高宗时期在边境问题上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从政治格局的长远角度来看,唐太宗晚年所发动这些在当时看来有些不明所以劳民伤财的战争,其实是有长远意义的。若一定要说他的这个政治决策是错误的,那也只能说唐太宗过于着急,太急于求成,着急到忘记考虑百姓的感受,才导致了民怨的发生。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看,唐太宗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再为高宗做好铺垫,他的着急也是源于对年月的无奈。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做了一件颇负争议性的事,那就是逼死大功臣刘洎,这也让唐太宗背上杀功臣的骂名。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命太子李治在定州监国。刘洎被任命为检校民部尚书,兼任太子左庶子,与高士廉、马周一同辅佐太子。唐太宗临行前,嘱咐道:“我如今带兵远征,让你辅佐太子,国家的安危都寄托在你身上了。”刘洎答道:“陛下不必忧虑,大臣有罪,我当立即予以诛罚。”就是因为这句话,唐太宗认为他狂言妄论,回来后就将他给杀了。这种事发生在虚心纳谏的唐太宗身上显得有点不可思议,他也因此有了滥杀功臣的骂名。唐太宗真的仅仅因为刘洎言语不当就将他杀死吗?其实并不然,当初魏征顶撞唐太宗是有名的,唐太宗都没舍得杀他,他怎么可能因为刘洎的一句失言就将他处死。最主要原因还是政治派别的不同,影响的太子李治的接班。刘洎是魏王李泰忠实的支持者,当时他在朝中身居宰相高位,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利。唐太宗将他处死,只是为了扫除李治继位的威胁。况且刘洎死后第二年,唐太宗就有为其平反之心,只是迫于群臣压力才将此事压下。这更能体现出唐太宗并非误杀,而是故意杀之,心中有愧才想为其平反。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命人在骊山顶峰修了翠微宫避暑;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听取大臣意见,使方士那罗迩娑婆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贞观二十三年,丹药毒发,唐太宗不治身亡。大兴土木修建翠微宫的确是劳民伤财,然而此时已到了贞观末期,回望贞观统治,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文化繁荣昌盛,唐太宗难免对自己的政治感到骄傲。再加上身体每况愈下,这时想要享受生活也是理所当然。或许从政治角度上看,这是不当的做法,但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这种做法也显得可以理解。至于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开始服用丹藥,只是对他生命末期的一种挣扎,只是作为人的一种求生欲望。可惜唐太宗的身份令他的这种做法饱受争议,或许这就是作为帝王不可改变所要陷入的怪圈。

纵观唐太宗整个晚年的政治生活,他还是更多的在为太子为李唐做考虑。直至临终前他仍心怀高宗,他对高宗说:“你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无论对唐太宗的过失如何评价,可以肯定的是,因为有唐太宗的贡献,才会有唐朝的繁荣巅峰逆,才会有后面的开元盛世,唐朝才能成为当时的世界中心。

【参考文献】

[1]《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

作者简介:许滟红,泉州师范学院,指导老师:林惠清。

猜你喜欢
唐太宗
“啸”乐考释——以唐太宗妃韦氏墓室啸伎壁画为中心
王珪谏唐太宗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锋芒毕露的“钩”(二)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唐太宗的“砸”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