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霞云
学生习作时“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仍然存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摄取作文素材”事先让学生在习作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收集资料。让习作有米可炊,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就此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重视口头表达,说出自己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是习作,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小學第二学段的八九岁孩子,一般来说,他们所掌握的词数量并不多,另外是具体词汇较多,抽象词汇较少。同时,他们也有观察能力不强,还有思维深度不够以及语言储备不足等特点。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因为在幼儿教育阶段就有这个内容,可以顺利过渡。训练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仅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发展孩子的智力也是大有裨益的。有些研究者根据观察到的大量事实,把“用语流利而正确”列为英才儿童的第一个表现。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系统阐述了关于作文教学的主张,他说:“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情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他指出:“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比如举行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孩子叙述这种活动,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组织材料,启发孩子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孩子如果叙述得有条有理,我们则应予以鼓励,并进一步引导孩子如何把事情叙述得具体生动。无论孩子和身边的小伙伴说话或是和过路人说话,还是平常和父母讲话,我们除了激励孩子做到文明礼貌,还应该注意孩子讲话的语句是否通顺,并及时提醒和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完整有序。
二、注重生活积累,相机因势利导
在学校老师教给孩子写作的方法,而具体的写作内容,还是要靠我们日常引导孩子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积累。
大家都知道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孩子感受生活,接触自然界等大多数学习生活活动都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因此激发孩子写作的欲望,让孩子感受到习作就是记录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他们觉得生活的多样性可以为习作增添丰富多彩的素材,让小作者觉得作文有内容可写,一点都不困难!
生活中的“伴我成长”和言传身教让孩子最容易接受。我们平时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引导孩子多观察,这就是感受生活,积累生活。没有生活的素材,习作如同闭门造车,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平时社会实践活动和学习或劳动生活时,都可以相机引导孩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随时远“观”近“察”,多问为什么,多想为什么?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时,相机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思考,结合孩子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教给孩子一些词汇,以帮助孩子丰富词汇。
三、重视片段练习,学会观察表达
作文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孩子的习作能力的提高必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用自己的高标准来校对初学习作的孩子的作文,更不必要求他们作文一写就达到选材精当、详略得当、遣词精准、语句通畅、条理清晰的水平。初步习作者,只要语句通顺,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没必要讲究太细。否则,在“这个不行,那个不能”的指责声中,一开始就全盘否定掉孩子自己的表达欲望,孩子很容易就会产生出畏惧心理和厌学抵触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表示:“小学生不能从写记忆命题的作文开始,而是要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 孩子初学写作文时,可以多让孩子练习写片段,片段写多了,写好了,对提高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孩子初学写片段,可以就某一件事或某一景物,进行叙述或描写,反复练习。
写日记也是积累资料的一种常用方法,每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感受写下来,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起丰富的习作资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生生的童年生活就是学生习作的活水源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要正确有效地引导孩子解决作文障碍,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展开写、写具体”能力。
四、分享习作快乐,激发习作兴趣
孩子总是有好胜心,喜欢展示自己才华。如果能及时让孩子读作文给家长听,在班上读自己的习作给同学听,让孩子学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习作的快乐感受。这样,习作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在需求,孩子受到双重的激励,那就会开心无比,写作难的心态就会慢慢消除,把被动应付变成内心的主动需求;变凭空想像、瞎写乱编成实践出真知。言出心声,表达真情,我手写我心,就不愁写不出自己的精彩习作来的。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教师在讲评的时候,可以选三五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慢慢引导学生说出应如何改,如何补充,应如何调整,念起来才通顺,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层理解如何写作文,以及写作文与语言交流有何区别,还可以同时培养孩子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习作的提高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和书面习作的兴趣,科学有效地进行全方位的语文素养的养成,让习作有米可炊,让每位孩子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